阿里云迈向智能,会成为云生态发展的拐点吗?

[摘要]简言之,生态将进入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阶段,强者愈强,弱者淘汰。
云栖大会归来,感受颇深。总觉得今年这届云栖大会过去两届有了很大不同,不是规模,也不是行业的热闹,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区别。

直到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评论这届云栖和以往的本质不同:过去,人们把云栖当成阿里云对自家产品的“安利”,现在,人们渴望通过云栖倾听未来。

我认可这句话。

现在的云栖大会,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杭州云栖大会,正在成为人们预见未来的舞台,大会期间会展示很多现下的黑科技,亦会产生太多代表未来的观点与洞察,如2016年马云提出的“五新”,在过去一年已经得到初步验证:新零售、新物流等持续火热。

又或者,几年前阿里云提出了“云生态”的概念,希望通过建设云市场,打造新的云生态。现在“云市场”、“云生态”已经成为云服务商的标配。今时今日,再谈起云生态,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不仅是云生态主,其合作伙伴、企业客户甚至是消费者普遍已经认识到生态的价值,并付诸行动。

云栖大会杭州期间,以阿里云生态为主题的会议有两场,分别是12日在主会场召开的阿里云生态峰会和13日召开的云生态专场。

给笔者感受最深的是,两场皆全程爆满,会场座位区两侧的休息区满是席地而坐的观众,后排空白区也挤满翘首以望的看客。从两年前勉强满人,到而今争相抢座,不同的会场效果,代表着云栖看客的热度,不同的热度也反映出行业对云生态的认识程度,以及生态的价值呈现情况。

迈向智能

过去两年,我们看到太多关于生态的描述,同样也看到不少布局生态以及关于生态落地的成果,而多数ISV则在争相评估、入驻各大云市场。

用阿里云的话说,行业自生长时,阿里云在构建生态;行业构建生态时,阿里云在形成开放生态。那么,当行业认识到开放生态的意义时,阿里云又将发布怎样的生态升级战略?

云栖大会期间,阿里云宣布云合再升级,将智能首次引入生态体系,这也是智能首次被引入全球云计算生态。

“大航海时代,船只承载着冒险者,首次实现了全球的交易交流;今天,国际化的阿里云生态也希望汇聚海内外合作伙伴,通过全球化智能生态,满足全球的云需求。”阿里云副总裁杨名表示。

阿里云生态将向全球合作伙伴更加开放,生态合作伙伴平台(APS)、云市场、云享服务平台都引入智能技术,并赋能合作伙伴“能力雷达”和专属业务团队等,体系更完善,势能更强大。

目前,阿里云生态覆盖销售生态、产品生态、行业生态、国际生态、阿里云大学以及生态服务六大类,而云市场和APS智能生态平台则是两大重要承载。

云市场我们都知道,APS是什么?在阿里云生态合作伙伴系统(APS)中,生态伙伴可申请各种合作计划:云市场、应用软件、 云分销 、云服务 、认证与培训 、系统集成等,并完成相应能力认证、审核及分级。如今,通过对以往交易的数据积累和业界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云生态可以为每位合作伙伴勾勒出包括行业标签、成功案例、技术认证、服务达标、用户评价等指标在内的“能力雷达”,用户的每个需求,都会用来与“能力雷达”进行匹配,并自动选择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简单理解,APS是一个调度、管理平台,将来自客户的需求与云市场和伙伴的服务、软件实现快速而精准的对接。

APS一端连接客户的需求,另一端连接对应的资源,包括服务资源、应用软件、云市场、渠道资源、安全能力等等,通过过往交易数据,对产品、服务等标签化(行业标签、服务标签、案例指标等),精准匹配需求与服务。

 

对生态伙伴,APS也是扶植其成长的平台,借助APS,伙伴能够获取更多的客户需求,降低获客成本。同时在海量的客户需求中捕捉到客户的状态,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阿里云合作伙伴事业部总经理荆慧表示,“这只是智能在云生态应用的开始。现在设定的标签只有四五个,下一步我们将不断缩小颗粒度,将两端的标签均细化到四五十个,匹配更加精准。”

22

此前,笔者在几次采访中,都会问到两个问题,其中一个便是随着云市场的发展,其规模会越来越大,入驻伙伴和上架产品也会越来越多,当达到一定规模时,必定会为用户带来困扰:面对海量产品,如何找到想要自己的产品?如何选择优秀、适合自己的产品?

这一点咋一看是个小问题,但细想来你会发现,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云市场的发展必将引来瓶颈,届时带给客户的可能就不是便利,也将大大增加选型成本;对伙伴来讲,如果优秀产品、服务获取不到优质的流量,伙伴的投入将会逐渐放低,优秀伙伴将会流失。两相之下,恶性循环。

而此次云合升级,将智能引入生态,看来便是一种解决之道。

优胜劣汰

在我看来阿里云生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与其云合计划的迭代也大体对应。

三年前,2014年8月,阿里云云合计划启动,这是云合1.0阶段,旨在聚集合作厂商、构建新的云生态体系,为企业、政府等用户提供一站式云服务。

2016年10月,也是在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云合计划升级,进入云合2.0阶段。云合2.0核心理念“汇聚、链接、共赢、聚变”,以汇聚和链接、开放的技术、抽象封装的互联网能力、人才创新孵化为出发点,构建客户共享的合作伙伴生态体系、技术共享的生态体系、以技术服务为主的生态网络以及全球生态服务体系。

到2017年10月,云生态已拥有超过5000家合作伙伴,云市场商品愈6000款,交易额同比增加450%,授权中心60余家,专属授权服务团队破千,覆盖中国90%以上的五线城市,共建6家大数据学院。

更重要的,则是去年合作伙伴业务增长率超过200%,得到融资的企业平均额度破1亿元人民币,正如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所说:未来云市场100块钱中的85块是合作伙伴的。云生态使合作伙伴“基于阿里云、超越阿里云”,这正是云合三年指数级增长的原因。如今,云合再次迎来升级,将智能引入云生态。

在笔者看来,云合1.0或多或少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或多或少也是一种云计算发展的手段。

在阿里云的努力下,两年时间完成初始沉淀和伙伴积累,在期间逐步完善云市场产品体系、运营规则以及利益分配体系,并且随着阿里云业务的扩大,确定下国际化和开放的生态策略,正式进入云合2.0阶段。

过去一年多时间,云计算的发展进入蝶变期,越来越多的大型、集团型企业开始将核心业务转向云,云的应用向纵深发展,需要与需求之匹配的是成熟的服务。

阿里云大力着手建设服务体系,加大线上线下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因此我们也能看到过去一年间阿里云的运维、服务、培训伙伴在行业内非常活跃,并且成绩斐然,而阿里云自身的线下区域授权服务中心也快速扩张。

服务体系在趋于完善,入驻产品在增多,阿里云品牌业已占据优势,客户需求自然迎来爆发,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将客户的需求与生态的资源快速匹配、精准匹配,从而快速落地。

“生态越往深处走,越需要深层次的连接。阿里云生态的客户群体从小B到大B延伸的过程中,复杂的场景和需求越来越多,进一步倒逼生态运营方必须将生态能力和资源对接起来。”荆慧的解答。

在我看来,智能的引入会是阿里云生态的一次跃迁,代表着它将从一个卖方市场的集聚地,走向客户深度运营的平台;同时也代表着阿里云在完成生态运营规则的大框架建设后,开始将视角转移到细节之处,这点的意义更为重要。

这与一家企业的发展有所类似,从初创到成熟的过程,其管理、经营势必会从粗放式到精细化,云生态亦是如此,精细化经营是走向成熟的前兆。

而随着云生态运营规则的细分、完善,生态的发展将逐步步入到自运转阶段,客户所能享受的服务将会越来越优质。对生态伙伴来讲,也将面临一次洗牌,产品优秀、服务能力强的将会成为流量聚集点,反之则是逐渐失去用户。

简言之,生态将进入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阶段,强者愈强,弱者淘汰。与之对应,生态对客户的粘性会逐渐增大,所聚集的伙伴群体也将更真材实料,生态本身在竞争中将逐渐确立并不断巩固优势。

当然,这是理想中的发展状态。初将智能引入生态,阿里云要做的还有很多,作为运营者如何运营规则不断细分,并将智能与运营规则更全面的结合。

国际视角

智能是一种方式,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更完善的服务客户、满足市场,从而建立更强大的生态。

而从生态的范畴来讲,阿里云生态下一步的重点有两个方向,一是国际化,二是在国内向纵深下沉。

在国际化方面,据云市场事业部总经理朱以军介绍,阿里云全球智能生态基础网络已经构建完成。

此前,阿里云市场服务了大批中国知名企业,如浙江交通、红岭创投、ofo等。如今,类似SAP等知名跨国企业也开始从智能生态中获益。从确立战略合作到现在仅18个月,SAP已完成了数个标杆产品在阿里云市场的上架,推出了SAP Business One云解决方案,并与NetApp、Splunk、思科、用友等与云市场联合发布“商业软件试用”计划。

SAP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陈炜认为,云生态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努力值得赞赏,目前阿里云已经通过了SAP HANA认证,SAP与阿里云将进一步在生态领域合作,并在Netweaver认证及开发者社区等方面推进合作。

开源软件商红帽和大数据处理引擎 Apache Flink商业公司data Artisans也在正式加入阿里云生态。

24


红帽副总裁Michael Ferris对阿里巴巴的开源技术成果表示赞赏,他认为“云+软件”模式特别适合红帽在中国落地,并期待云市场的全球发展促进红帽业务增速提升;data Artisans CEO Kostas Tzoumas也表示,阿里全球最大的交易数据、阿里云广泛的客户群体和生态伙伴,能够为其带来更多技术挑战和客户市场。

在国内纵深下沉方面,荆慧表示,今年她跑访了国内几十座地市,结果发现虽然当前一线城市对于云计算的认知已经成熟,并且应用也以形成规模化,然而如果下沉一步,在二三线、三四线城市对云计算的认知几乎还是空白,还是在购买服务器。

“阿里云接下来将会以授权服务中心为第一起点,城市服务商为第二起点,带动百城千县的云计算落地,联合当地政府以及服务伙伴争取两年时间打通打透。”

实质上,行业有一个一致观点,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格局还远没有到固定的程度,各家皆有成功的机会。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也曾表示,云计算市场现在还只开发了1%,尚有99%的市场空间可供阿里云和其他云计算厂商发展。

一方面,这种市场代表着机会,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太多的企业依然运营在传统架构之下。

荆慧认为,纵向下沉是将云计算的能力真正普惠落地,让无法计算的价值落到这个时代;而国际化则是阿里云的未来,云市场是打通的,生态系统是大同的,阿里云的国际化代表着中国市场的积淀能力全球化输出,未来的阿里云一定属于全球。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软件网(http://www.soft6.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软件网或昆仑海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任何行业、传播媒体转载、摘编中国软件网(http://www.soft6.com)刊登、发布的产品信息及新闻文章,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本网站载明的相应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并在其网站上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且转载、摘编不得超过本网站刊登、转载该信息的范围;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昆仑海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