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难解CRM困局

[摘要]自1999年始,CRM进入中国已经15年,但是它并没有像我们想的那样,一跃而起,闪闪发光,其发展似乎一直不尽人意。时移事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似乎是其重获新生的良机。
       自1999年始,CRM进入中国已经15年,但是它并没有像我们想的那样,一跃而起,闪闪发光,其发展似乎一直不尽人意。时移事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似乎是其重获新生的良机。为了研究移动CRM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海比研究、中国软件网联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历时3个月,于2014年12月26日推出《2014年中国移动CRM软件选型评估报告》。

为了准确把握移动CRM发展特点,评估小组在选择评估对象时,既有传统老牌CRM的移动端,也有乘移动互联网东风而起的新兴的移动CRM产品。经过几个月的试用评估,评估小组发现虽然已经历了这几年移动互联网的浸淫渗透,但移动CRM的发展还非常不成熟,尚且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总体来看,当前移动CRM呈现六大特点。

图1 功能满足情况平均得分表


资料来源:海比研究,2014.12

图2 功能满足情况一览表


(注:A大于平均分30分以上(含30分);B大于平均分0—30分;C低于平均分;D没有此功能或此功能未开放给评估小组)

资料来源:海比研究,2014.12

1. 总体表现较差

从功能满足情况平均得分表可以看到,移动CRM在功能满足性上平均得分仅为24.03分,在所有参评产品中等级最高的也仅为B,也就是说所有参评产品最高分不会超过54.03分。这说明移动CRM在功能设计方面欠成熟,未来还有很大改进提升空间。

2. 新兴的专注移动CRM的产品优势明显

从各产品功能满足性得分排名中,可以看到,前五名除了XTools拥有较长的行业历史外,其他的均为新兴的专注移动CRM的产品,而在CRM业内口碑不错的百会、八百客等老牌厂商却排在了最后几位。从功能满足性一览表也可以看出,新兴的专注移动CRM的产品,以指掌天下为代表已经开始在连接企业与客户,促进企业与客户互动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尝试。这说明新兴的专注移动CRM的产品相比传统老牌CRM的移动端,具有明显优势。

图3 各产品功能满足性得分排名


(注:同一等级按真实得分给出排名)

资料来源:海比研究,2014.12

3. 移动CRM数据统计分析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由功能满足情况平均得分表可以看出数据分析模块平均分为41.07,而14款产品中,有5款等级为A, 5款等级为D,这说明在这一模块有5款产品的得分在70以上, 5款产品得分为0。这说明移动CRM中数据分析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从功能满足情况平均得分表也可以看出此功能A等级的产品以新兴的移动CRM为主,这同时说明新兴的专注移动CRM的产品在数据分析方面优势明显。

4. 企业与客户交互功能的实现情况极为不乐观

移动CRM最大的优势应当是实现端到端的打通,真正解决传统CRM悬而未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企业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平台,培养相互间的信任与情感,共同造福企业与客户。

从功能满足情况平均得分表可以看到,移动CRM在涉及到客户互动的功能方面,等级偏低,多为C或D,D居多。在直接反应企业与客户互动功能的互动平台模块,基本被D覆盖,而客户积分管理,市场活动管理等直接涉及到与客户互动的功能也基本上以D为主。这说明移动CRM在连接企业与客户,实现企业客户的交互互动方面并未发挥出特有优势,目前移动CRM还是停留在企业一方行为的层面上,没有为客户参与设计有效通路。

5. 移动CRM大都可以实现简单的个人办公功能,但协同性较差

从功能满足情况一览表中可以出参评的14款产品中,大都可以实现通讯录、日程安排、工作日志、考勤、外勤工具等简单的个人办公功能,但有关内部协同的即时通讯却比较不尽人意,平均分仅为20.36。

6. 操作体验差强人意

移动互联时代,体验至上,移动CRM对体验同样也有比较高的要求。总体来看,在参评的14款软件中,操作体验差强人意。从体验友好性一览表中,可以看出操作体验的平均得分为75.98,得分等级以A和C居多,其中七款产品得分等级为A,六款得分等级为C,这说明在操作体验上各个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操作体验上还有改进提升空间。

图4 体验友好性一览表


(注:A大于平均分5分(含5分)以上;B大于平均分0—5分以内;C平均分以下)

资料来源:海比研究,2014.12

图5 体验友好性得分排名


(注:同一等级按真实得分给出排名)

资料来源:海比研究,2014.12

 
        对CRM而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机遇。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CRM厂商们并没有找好移动互联网与CRM之间的结合点,让移动成为拯救CRM的良药。但是,移动CRM成败与否,现在就下定论还为时尚早。未来移动CRM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