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能否挑战传统金融?

[摘要]近年来,各种网络贷款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互联网基金卖得火热,众“贷”众“宝”层出不穷,开启了理财新时代。请关注——

今年6月,支付宝推出了余额宝服务,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200多万用户,60多亿转入资金;7月,新浪正式发布了“微银行”,将涉足投资理财市场,并推出开销户、资金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等各种业务;在同月的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微信也正式宣布将推出微信支付功能。

据了解,支付宝近日还将推出信用支付,用户可以直接透支消费,最高额度5000元,资金由合作银行提供。支付宝的动作如此之快,让网友不禁感叹:“昨天正在想着要不要放点钱在余额宝,今天信用支付又出来了,跟不上啊跟不上。”

那么,互联网金融具有何种魔力,引得各大金融、互联网公司频频出击?互联网金融迎来爆炸式增长,这方面的监管能否跟上?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能否共赢?

效率高、成本低

互联网金融,顾名思义是指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新型金融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在线小额贷款、在线理财服务、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服务、金融电子商务等。

据艾瑞咨询公司统计显示,2012年国内在线支付交易总量已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66%。而互联网金融现在又呈现发散式增长模式,涉及的领域正在从简单的在线支付延伸到传统金融业的核心领域,如借贷以及理财。

小石是北京某高校的一名研究生,是第一批体验余额宝之一,她告诉笔者:“我在今年6月份开通了余额宝,往里面放了300元钱,每天的收益大概是4分钱。我觉得余额宝比起一般的基金还是有优势的,首先是方便,不用再跑银行网点了,而且查看收益也很方便;其次是不用交手续费、门槛比较低、操作简单;再有就是风险较低,可以随时取回现金。”

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电商总监陈志明表示,互联网金融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理财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实现了金融机构“零人工”操作和全天候服务。

翼龙贷CEO王思聪指出:“互联网金融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信贷资源覆盖不到的地区通过互联网迅速覆盖。另外拿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只要有网络环境,借款人与放款人就能随时随地进行网上借款、投资,这是传统银行所做不到的。而且,互联网金融比起传统的金融业来说,更加节省成本。”

监管尚不成体系

虽然互联网金融市场目前正在蓬勃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行业内仍然是鱼龙混杂,许多网贷平台开业不足一个月就纷纷破产,隔三差五还会曝出老板跑路的消息,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着实令人担忧。

小石就表示:“如果投资金额比较大的话,我还是倾向于寻求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这样更加保险一些。”

对于人们的这种担忧,王思聪解释道,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来看,由于它低成本的特性,相比起传统金融业,风险还是比较小的。不过不可否认,国家在这方面尚未出台明确的监管规定,会存在有人利用互联网金融廉价的资源和技术在网络上搞诈骗的现象,这就需要国家出台一些切实的监管制度来规范市场。

王思聪还强调:“虽然互联网金融业需要监管,但也不可管得太死。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创新行业,太严的监管对于行业发展没有好处。”

8月1日,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公安部、法制办共同组成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已经专程赶到上海、杭州两地进行调研,这也意味着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以及法制建设。

与传统金融能否共赢

既然互联网金融如此方便快捷,可以满足人们随时存取、借贷、理财的需要;发展势头如此迅猛,交易量节节攀升,传统金融业是否应该感到担忧呢?互联网金融会不会取代传统金融业,让银行都变为“化石”呢?

陈志明认为:“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是不可能取代银行的。首先,银行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它已经从以前简单的存贷汇业务发展到了现在具有多种服务体系的金融机构。今后,银行发展的脚步也不会停下。其次,现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互联网金融没有需求,他们还不能很快地改变生活方式,接纳互联网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还没有覆盖所有人群。”

王思聪则提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是共赢的关系,因为互联网金融现在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还很小,不能满足人们对所有金融产品的需求;传统金融也在不断地互联网化,两者之间形成的是互补关系。

“不过,相比起传统金融业,互联网金融的确发展迅猛,定会带来新的一波创业潮,而且这方面的监管又相对宽松,所以,比起设立传统金融机构,行业的门槛较低,任何机构都可能以某种方式参与,产生多方竞争的格局,反过来又促进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可以预见,今后的互联网金融创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融资信贷业务、支付业务、投资管理、销售以及投资顾问服务等。互联网金融正在慢慢向传统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靠拢。也许当全社会达到完全的互联网化,互联网作为一个前缀词就不复存在了,到那时,互联网金融又会回归简单的‘金融’的概念了。”陈志明说。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