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移动产业预测:微软收购Spotify居首

[摘要]同时,不可忽视的是,Spotify和微软均与社交网站Facebook存在关联。Spotify已经与Facebook达成合作协议,两者将共同提供流音乐服务。

(中国软件网讯)北京时间12月25日消息,据科技博客Venturebeat报道,全球知名移动网络电话(VoIP)公司Rebtel首席执行官安德列亚斯·伯恩斯托姆(Andreas Bernstorm)日前发表文章,对2012年移动产业进行了预测,其中包括微软将收购瑞典流音乐服务商Spotify以及谷歌将剥离摩托罗拉移动等。

以下为文章摘要:

我们在2012年将看到移动产业一些重大的整合,移动VoIP服务将不断对运营商造成影响,而消费者则将拥有更多的数据套餐选择。移动产业在2011年喜忧参半,既见证了快速的变化,又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像苹果在今年发布了iPhone 4S手机,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今年10月5日不幸去世,终年56岁。我们同时也看到,视频电话的出现,以及不仅苹果iPad销售火爆,而且其他品牌平板电脑也已经迅速成为主流选择。

与此同时,移动产业快速发展。市场研究机构IDC在今年年初预计,今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将增长50%,智能手机出货量将由2010年的3亿部,增长到2011年的4.5亿部。此外,移动商务的兴起,对主要市场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使得众多人士感觉过去的一年就是移动之年。

展望2012年,移动市场无疑将会是惊喜连连。以下为我对2012年移动产业的预测:

微软收购瑞典流音乐厂商Spotify 与iTunes进行直接竞争

你所听到的猜测和谣言最终将成为现实。我们在2012年将看到Spotify作为微软旗下一个独立的部门,与iTunes展开直接竞争。微软一直希望拥有一项真正的音乐业务,而Spotify拥有250万付费用户,Spotify总的用户人数逾1000万。微软已经拥有Zune产品,预计微软届时将会把Spotify服务与Windows 8操作系统和Windows Mobile 7移动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推出。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Spotify和微软均与社交网站Facebook存在关联。Spotify已经与Facebook达成合作协议,两者将共同提供流音乐服务。微软则早在2007年就参与了Facebook的一次融资,微软在该轮融资中对Facebook投资了2.4亿美元,对后者的估值为150亿美元。

作为对微软其他资产的补充,Spotify将在微软的业务范围内,继续迅速发展。我们预计,Spotify服务将很可能与Skype一起,整合进行微软Xbox Live平台,并出现在微软一款新版产品套装之中。微软将从一个品牌中获益多多,并且将拥有一份新的资产,以利用现有的用户群。

移动VoIP的增长 对运营商造成巨大影响

我们在明年将看到移动VoIP真正的爆发。4G网络终于在全美部署,而Rebtel和Viber等公司技术的改进,使得电话掉线将成为历史。移动VoIP将从一种潮流,向科技精英以外的用户普及,并最终成为一种主流产品。

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预计,到2016年年底,将移动VoIP客户端下载到智能手机的用户数,将占6.4亿移动VoIP用户数的五分之四。运营商与移动VoIP厂商之间的合作,仍然相对较少。在短期内,运营商将会通过自身的服务、与OTT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来进行响应。运营商随后将会巩固合作关系,最终收购OTT服务提供商。

谷歌剥离摩托罗拉移动

谷歌在今年8月宣布,将斥资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谷歌将剥离摩托罗拉移动,以试图挽救与宏达电、三星等其他智能手机厂家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这些厂家离开Android生态系统,转而采用Windows Mobile 7系统的风险。该交易基本上是一项专利收购交易,谷歌将与其OEM厂商共享专利,以便与苹果进行更加直接的竞争。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近期曾表示,Android已经获得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近50%的市场份额,考虑到这一点,也许这一举措就不太令人吃惊了。)此外,摩托罗拉准备推出支持Google TV的机顶盒产品,这也使得Google TV再次受到关注。

运营商不得不向分层数据服务转换

部分市场研究公司已经预计,在未来几年,在更加广泛的通信市场中,语音服务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语音服务正在转向与其他应用进行整合。

由于担心超过数据限制后被多收费,我们甚至会看到,一些用户在移动设备上短期内减少数据消费。但从长远来看,分层收费效果更佳,因为分层收购将会促进一个更好并且可持续的用户体验,对于运营商而言,从经济角度考虑,这一方式也情有可原。

在未来一年中,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将提供可选定价模式和套餐以保持竞争,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也是一大胜利。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