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信息化和ERP成熟度模型

[摘要]国内外专家对信息化和ERP成熟度模型的研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成熟度分几个级别或阶段,二是用哪些指标或特征来描述各级别或阶段的关键状态。

(中国软件网讯)国内外研究者已提出不少信息化成熟度模型。

           诺兰(Nolan,1974)提出IT应用的阶段模型,首先提出的是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四阶段模型,后又提出六阶段模型,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分为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集成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1986)提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分为五级,由低到高依次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定量管理级和优化级,主要用于对软件过程改善和软件过程评估。西诺特(Syn—nor,1988)参照诺兰模型提出一个“四阶段推移说”模型,分别是数据、信息、信息资源和信息武器四个阶级,主要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在信息系统中的有效配置和首席信息官(CIO)的作用。COBIT提供的IT治理成熟度模型(2000)从不存在级到优化级,共分为六级,主要是从用户方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对信息化项目进行管理的能力。苏米特拉?杜塔和让?弗朗索瓦?曼佐尼(Soumetra Dutta,Jean.Fransowa Mazoni,2000)提出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描述了技术卓越度和信息卓越度与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绩效创新和改进的相互关系。路夫特曼(2000)提出业务-IT联盟成熟度模型,分为五个等级:初始过程、已承诺过程、建立核心过程、改善/管理过程和优化过程,每个等级均基于六个指标:沟通水平、竞争力/价值测量水平、治理水平、伙伴水平、范围和基础架构水平,以及技巧水平。左美云等(2005)提出一个信息化成熟度模型(IMM),分为五级:技术支撑级、资源集成级、管理优化级、战略支持级和持续改善级,并给出每级的关键状态。孙璐等(2007)根据医药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医药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信息化基础、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组织和信息化环境。汪小梅,袁薇(2007)结合SW-CMM和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提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EIMM),从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两个视角,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成熟度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集成级、战略级和优化级五个主要等级,并分析了成熟度模型主要等级的关键状态。

对ERP成熟度研究的文献不多。王惠芬(2003)借鉴软件开发过程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提出一个企业基于过程改进的ERP实施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把企业ERP实施的能力成熟度用原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可管理级和优化级来区分。齐二石等(2004)提出ERP实施能力测度模型(ICEM),测度指标包括内部因素指标和外部因素指标两大类。内部因素指标包括信息化基础指标、资金支持能力指标、企业自身技术力量指标、企业当前管理水平指标、企业领导重视度指标和项目筹备情况指标;外部因素指标包括ERP厂商影响指标、咨询顾问公司影响指标和实施三方组织方式指标。苏选良(2006)从大系统和ERP应用链的角度规划ERP应用的成熟度框架,将管理成熟度、实施成熟度、软件成熟度、用户成熟度和环境成熟度纳入统一评价体系,覆盖ERP应用全过程,由ERP、企业、实施服务构成的大系统,将单一的事后评价发展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全方位评价体系。

由此可见,国内外专家对信息化和ERP成熟度模型的研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成熟度分几个级别或阶段,二是用哪些指标或特征来描述各级别或阶段的关键状态。级别或阶段多为三一六级或段,指标或特征多从用户或人、管理、环境或资源,以及技术四个视角考虑。模型多为阶段型模型,雷达型模型较少。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