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破BI真伪:定义是判断的前提

[摘要]关键是鉴定什么是BI,一种理解是凡事用智能化的信息化解决问题的都可以叫BI。

(中国软件网讯)然而直到现在,许多企业依然无法把握BI所带来的优势。

BI成了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于是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今流行的BI都是伪BI,其伪在于只能处理静态数据,而不能处理动态数据;只能处理结构化数据,而不能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只能为领导所用,而不能为员工所用。

这种说法咋一看似乎很有道理,既然BI是基于数据之上的分析, BI的优势发挥不出来,那么原因该是采纳的数据失于偏狭而不全面,BI的使用局限于领导而没有惠及全体员工。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泛泛而谈,它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在没有明确BI的定义与功用的前提下,这种评判真伪的标准似是而非。

关键是鉴定什么是BI,一种理解是凡事用智能化的信息化解决问题的都可以叫BI。另外一种理解BI主要是利用统计学的手段对数据实时的或历史的分析,来为企业提供辅助决策叫BI。这样两个概念就不一样了。还有一种理解就是只要上了信息的就叫BI。

所以什么是BI,怎么去定义BI是判断真伪的前提。在我看来,BI的定义应符合绝大多数公司使用它的初衷,而不能把BI看作是万灵丹,包治百病。公司采用BI无非是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以周密详实的数据分析来弥补直觉判断随意性的不足。

事实上,从表现形式上谈论BI的真伪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实在要对BI的真伪下个判断,应看BI的具体运用有没有实现它的目的——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这样,BI的真伪就在于三点:一是数据能否被有效地整理成信息,二是能否对信息科学地统计分析,三是决策人能否正确地参考BI的分析结果。

BI只能分析静态数据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其实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你既可以马上分析今天的数据,也可以隔一个月后再把今天的分析数据调出来。BI只是给领导用也显然是不对的。举个例子,超市收银员用读码器收费找零打折的行为也可以称之为对BI的应用。而且这种BI所处理的数据就是动态的。它的使用者是员工而非领导。这样一来,就不存在所谓BI的真伪问题了。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