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有望像终端一样可以互联

[摘要]三十年后,每个人的大脑都成为一个终端,和别的大脑以高速带宽相连。脑里想到什么,便可直接向相联的大脑发送微博。我们甚至可以和好友在睡梦里交谈,对方的梦境将像现实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

(中国软件网讯)三十年后,每个人的大脑都成为一个终端,和别的大脑以高速带宽相连。脑里想到什么,便可直接向相联的大脑发送微博。我们甚至可以和好友在睡梦里交谈,对方的梦境将像现实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当警察们联合行动,通过脑里的晶片,感知彼此就像感知自己的手脚一样简单。当物理学年会召开,一旦一个有趣的议题被抛出,意见、观念和情绪便能立刻在在场的物理学家之间传递和碰撞,形成真正的头脑风暴。当纽约州州长早上一起床,他便能清楚感受到不同辖区内居民的压力和焦虑,哪怕身处大都会博物馆晚宴的衣香鬓影里,他也无法对深夜街头暴力的愤怒和痛苦视而不见。

《人脑互联———即将到来的人性、机器和互联网的整合》,(美)迈克·克洛斯特著,美国自由出版社2011年版,26.00元。

在《人脑互联》(World WideM ind:The Coming Integrationof Humanity,Machines,and the Internet)一书的作者迈克·克洛斯特(Michael Chorost)的眼中,这一切并非天方夜谭。事实上,作者本人便以一种和机器密不可分的方式生存着。作为一名聋人,他需靠人工耳蜗来获得听力:在两只耳内植入微晶片和16个电极,通过电极刺激听觉神经来“听见”外界的声音。因此,当他的黑莓手机送修后,作者自然而然想到如果黑莓能像耳蜗一样植入,连打字和屏幕操作的时间都省了,那该有多好。

他的出发点并非对未知科技的无条件热爱,而是与黑莓的分离让他深感孤独。他再也不能当街查询谷歌,不知道旧金山市的公车时刻表,看不见周末新映电影的评论,也不能在网上搜索朋友的近况。他默默在街头咖啡馆里咀嚼着人与互联网的分离:一边是现实世界的不同的面孔声音和食物的气息,一边是黑莓上无限的信息和短信。

孤独让作者内省。互联网让人孤独,这种孤独感像涟漪一样在朋友和家人之间荡漾开来。人们不再彼此拥抱,人们触摸屏幕。Facebook 的朋友列表里有上千人,真正的朋友却屈指可数。人们隔绝在各自的电子设备前,表面上无时无刻皆可交流,事实上真正交心的时刻却被无限延后。《纽约时报》登过一篇报道,一个六口之家,包括年仅五岁的小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都是拿起身边的电子设备,而不是和家人打招呼。作者引用加伦·兰尼尔的新书谈起了互联网对人性的剥夺:Facebook 稀释了友谊的含金量,微博支离了大家的印象和思想,网络匿名的背后人们连真正的自己都迷失了。曾被大肆吹嘘的网络民主也没有到来———据博客空间的调查,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博客都只跟与自己政见相同的人做链接。也许,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在小说《机器终止》描绘里的场景终会出现:每个公民都独自生活在地下室里,没完没了地开着电话会议,当机器故障,个人也丧失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全人类和机器一起完蛋。

然而,作者不愿为互联网的发展担忧和痛苦,他反倒觉得要更进一步———跳除所有的中间步骤,不再有屏幕、打字、点击,让人脑和互联网合二为一,互联网成为人脑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激动地预见,一种全新的智能将随之诞生,我们将拥有强大的集体意识。

通过好几年的调查和访问,作者在书中一一列举了基因技术、纳米科技、光遗传学的发展将如何促进这一天的到来。首先,人脑将能够被阅读。在2008年华盛顿大学举行的神经科学年会上,他亲身试用了奥地利科学家研发的电极帽,电极帽通过探测作者的脑电波,得知作者视觉皮层的变化,能够让作者不用手,而是盯着电脑屏幕来打字。功能性磁振造影仪能通过血液中氧气浓度的变化值来察看大脑不同区域的运动,参与实验者躺在黑乎乎的扫描仪里,默默进行着加减运算,而机器能判断出他是在算什么。其次,人脑可以被植入。纽约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罗杜夫·里纳斯提出,可以在大腿动脉里放入微电缆,让微电缆用类似血管造影的方式进入大脑,电缆里的微电线占据大脑里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每根电线都能检测并改变某个神经元的活动。而在实际的实验中,匹兹堡大学安德鲁·斯瓦兹带领的研究小组,便在猴子的初级运动皮层区域植入了100个电极,以此控制猴子使用机械手臂来拿取食物。

最让作者寄予厚望的还是发展得热火朝天的光遗传学,从2004年全美仅有不到五家实验室在探索,到2009年已经有多达500个实验室共同参与研究。斯坦福大学已通过在老鼠大脑基因里加入某种单细胞藻类的基因,生成了一种新的蛋白质,让神经细胞得以对光产生反应。作者认为这为人脑互联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他兴奋地描述道,人们可以通过对方神经元光蛋白质的变化来阅读对方的记忆,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光蛋白的变化来得知对方脑内神经化学物质的变化,以感受对方的情绪。光遗传学将大大提高人脑互联的安全性,不像电流和药物那样产生副作用。而人脑互联的功能也会更强大,因为光遗传学可以在大脑内小于1立方毫米的地方作业,不仅能够观察,还能改变某类神经元的活动。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