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硬件没有软件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尴尬

[摘要]      日报观察  本报记者 张莎  日本震后,数十万名日本民众主要聚集在学校等场所避难;近日,一系列地震袭击新西兰南岛城市克...

有硬件没有软件

有硬件没有软件

日报观察

本报记者 张莎

日本震后,数十万名日本民众主要聚集在学校等场所避难;近日,一系列地震袭击新西兰南岛城市克赖斯特彻奇,致使多人受伤,数十处垮塌。我们不禁要问,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影片《2012》中的镜头成为了现实,那么我们的“诺亚方舟”应急避难场所,准备好了吗?

根据市应急办提供的重庆主城区20个区县级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它们大部分位于闹市区的学校、公园内。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尽管这些“诺亚方舟”硬件已具备,但软件存在很多不足。

不该缺失的指示牌

沙坪公园是沙坪坝区两个区县级应急避难场所之一。

14日,记者从沙坪公园车站走到公园门口,沿途没有发现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在公园大门上,挂着一块“沙坪坝区沙坪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的牌子,昭示着公园的特殊功能:园内有约5.8公顷面积用于应急避难,可满足约2.3万人使用。

走进园内,一个用蓝底白字写着“应急避难场所”的标示牌背向大门,靠在一侧,不转身看难以发现。

这种标示指引不全的情况,在记者走访的应急避难场所中普遍存在,应急避难场所这项关系到每个人安全的工程,却鲜为人知。

字水中学是江北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学校位于石马河盘溪水果市场旁,记者从大石坝乘车一路过来,沿途没有见到“应急避难场所”的方向指示,走到学校门口,才见到蓝色标示牌。

重庆旅游学校是大渡口区应急避难场所,15日,记者从大渡口区步行街出发,经过新山村轻轨站,沿着翠柏路走到重庆旅游学校,沿途1公里多的路上仍然没有见到“应急避难场所”方向指示。

大礼堂广场属于市中心的人口稠密区,附近居民区、学校、医院林立,这里也承担着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记者从曾家岩轻轨站下车后,走进连接轻轨站与大礼堂的地下通道,发现入口处张贴着“曾家岩车站街区示意图”,图上标注着该片区的政府部门、学校、酒店、企业、医院、旅游景点等各种地点,就是难觅应急避难场所的身影。在大礼堂车站,站牌旁竖着“区域地名导向图”,仔细搜寻后,仍没有见到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

“万一发生地震,你往哪里跑?”两日来,记者在沙坪公园、字水中学、重庆旅游学校、大礼堂广场附近随机采访了40位行人,他们的回答基本一致:“应该往空旷的地方跑。”但记者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却让许多人回答不上来,“那空旷的地方在哪里?你知道附近哪里有避难场所吗?”

了解情况后,在新山村轻轨站候车的大学生王丽霞说,如果进过重庆旅游学校,也许会知道那里是应急避难场所,可如果没进去过呢?“一旦灾难发生,如果没有专人指挥引导,我们怎样才能靠自己找到这些应急避难处呢?”

应急避难场所“软件”不足

从沙坪公园入口左侧的小径一路向下,各色艳花与大片青翠欲滴的绿茵交相辉映。在公园舞台左边,记者见到“应急棚宿区”、“应急通信”等5、6个指示标志集中插在一起的方向指示牌,在这个牌子旁边,竖着“应急物资供应”、“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灭火器”三个路标。

路边设在一条幽静小路边,记者拾级而上来到一处平台,这里有不少市民坐在小石凳上休闲娱乐。在平台上转了一圈,没有发现应急物资和灭火器的踪影,几位经常在此打牌的老人对此也是一头雾水。

再往公园里走,靠近榕湖不远处,“应急厕所”方向牌指向公园侧门的治安室。记者上前再问:“你知道应急灭火器在哪里吗?”工作人员一脸茫然地摇摇头:“灭火器?不清楚。”

带着小女儿在公园里散步的一位年轻父亲说,只看见“应急避难”的牌子,却找不到相关的救急物资和应急设备,“地震一旦发生,即使能幸运跑到公园里,但如果没有水、食物,帐篷等物资,这些避难场所就真能发挥作用吗?”

相比而言,家住枣子岚垭的老人周福全因为每天都要到大礼堂广场锻炼,对这要熟悉得多。“这整个广场就是应急避难场所,地震时往这跑就对了。”在大树下甩手锻炼时,他一边跟熟人打招呼,一边从容地回答记者的提问。

在周大爷指引下,记者很轻易就见到各种应急设施的指示牌安插在广场各处,应急指挥、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供电、供水以及应急厕所等标牌一应俱全。

不过,当被问到应急供水、应急供电等设施的使用时,周大爷却也含糊起来:“这里标识很多,我们天天见到,但具体怎么用,也没人教给我们”。

找到“走”进千家万户的办法

重庆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到底有多少?

根据市应急办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已建设(改造)4个市级、84个区县级应急避难场所,实际用于避难面积总和6704.5亩,可供应急避难人数138.65万人或供277.3万人临时避险避灾。

而根据2009年2月16日市政府下发的《重庆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至2012年,全市要建设完成市级应急避难场所6个;完成区县(自治县)级应急避难场所92个,其中主城区完成30个,其余区县(自治县)各完成2个。

至2020年,主城区要建设完成市级应急避难场所16个、区级应急避难场所88个,完成60%的社区级避难场所改造建设任务;其余区县(自治县)分别完成5个以上应急避难场所改造建设任务。

“建好了避难场所,但市民不知道去处也是‘白搭。对此,重庆市社科院专家王秀模一针见血地说,面对频发的地震灾害,我们要打一场有准备的仗,应急避险系统在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加强配套宣传,让应急避难场所从图纸上“走”下来,成为老百姓避险的“诺亚方舟”。

他建议有关部门结合行政区划地图制作并普及“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图”,用图示的形式,标出避难场所的具体地点以及附近的学校、超市、小区,让市民清楚地知道应该逃往哪个避难场所。另外,在与应急避难场所连接的车站、商场、人行天桥、轻轨地铁的高处,应设置大量方向指示,方便市民逃生。

王秀模说,应急避难场所不仅要有空阔、安全的场地,还要在突发情况下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设施。他建议各区县可联系一些连锁超市、帐篷、发电机等相关企业作为应急志愿者,一旦发生地震,可以马上调用应急物资,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与每一个应急避难场所附近的医院合作,专门成立应急医疗小组,如果发生地震、火灾等情况,他们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