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理想机房

[摘要]目前来看,中小企业自己去建独立的机房可能来说不是一个理想的办法。如今很多大型IDC机房适合租用和托管,对中小企业来说这样的形式降低成本、方便维护管理、减少人员成本。这样,是中小企业在未来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下是最适用、最灵活、最能够保障业务发展的理想机房。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面临中小企业对网络应用的各种需求,建设可管理、高可靠性的机房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计算机应用协会机房设备应用分会秘书长蔡红戈在接受采访时讲到国内机房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进程,为机房建设的技术和理念提供了导向和指南。

国内机房建设和管理的四个重要阶段历程

一、八十年代以前的机房,称为早期机房,早期机房实际上是因为国内刚有大型计算机的时候,根据单个计算机的运行需求而搭建的一个环境。在当时的华北计算所和中科院计算所统一把这种情况叫做计算机场地环境部门。这个场地环境,因为是为了单个计算机的运行而设置的,所以当时没有相应的标准和其他的辅助设备,为了它的运行和散热有了制冷的措施-管道送风,但没有恒定温度和保持湿度的这种设备和措施。

当时没有UPS而是用稳压器来控制用电,也没有监控手段,人员管理是24小时多人值班,任何一种断电环境的这种尘埃颗粒包括温湿度的大的变化都可能引起计算机运行的终止。值班人员随时准备抢修保证它的继续运行。因此说早期机房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机房。

二、80年代到90年代这个阶段,已经有了计算机系统,称之为中期机房。机房是为一个计算机系统而建设的,从1982年开始,我国有了第一本计算机场地环境的专著,叫做计算机场地技术。专著里面对计算机场地的温湿度、供电电源质量都有了一定的要求,到了86年就有了国内第一本计算机机房的设计标准。80年到90年这个阶段机房的主要特点是:引用了恒温恒湿、空调、UPS电源、对个别的参数指标也已经有了监控,同时机房设备的运行情况能够比较稳定的运行几十个小时或者几个月。但是由于当时的网络传输还不够快,所以单个系统的计算业务和异地业务的连接比较困难的。

三、从1990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有了更新的标准,这个阶段机架式服务器大量出现,机房规划比较完善。93年国内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计算机机房的设计规范,施工与验收规模和相应的电源规范和空调施工规范。

四、2000年以后的机房统称为现代机房。现代机房的特点是:机房标准化、模块化、更易于灵活扩展、更易于维护和管理。随着刀片式服务器和虚拟化技术的出现,机房产生了多样化的趋势。包括高热密度的计算型机房,规模综合性机房和大型数据中心。

国内机房的分级

由于现代机房的规模、应用和需求各不相同,而不同级别的数据中心对机房的要求也不同。为此,将国内机房根据使用性质、管理要求及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划分为A、B、C三级。

A级是最高级别,主要是指涉及国计民生的机房设计,定义为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或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比如国家气象台、银行总行、应急指挥中心、国家信息中心、重要军事机构等,其场地设备按容错系统配置;B级定义为信息系统运行一旦中断将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或社会秩序混乱,场地设备按冗余要求配置,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电力调度中心、比赛场馆等等;A级和B级范围之外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为C级。不同单位建设机房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按照不同的级别标准进行设计。

机房建设和管理对参与人员的要求

机房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包含了供配电、装饰装修、空调通风、弱电、消防等等十几个不同的专业。要想进行这样一个工程建设,从计划、设计开始,这十几个不同的专业人员都要有。他们相互配合、协调,才能完成这样一个工程的设计和实施。随着机房大规模和自动化大规模的机房建设和自动化无人职守的机房管理模式,要求一个大型的机房要用尽量少的人员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机房不同的专业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运营维护和真正应急措施。

适合中小企业的理想机房

目前来看,中小企业自己去建独立的机房可能来说不是一个理想的办法。如今很多大型IDC机房适合租用和托管,对中小企业来说这样的形式降低成本、方便维护管理、减少人员成本。这样,是中小企业在未来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下是最适用、最灵活、最能够保障业务发展的理想机房。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