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震灾 IT在行动

[摘要]编者按: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举世震惊,牵动了无数人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之心。数字化应急地震观测设备通常包括数字化流动地震计、数据采集器、GPS时间服务系统、地震现场无线传输系统、流动台网中心地震分析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太阳能电池板和发电机等设备。

  编者按: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举世震惊,牵动了无数人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之心。在与全国、全世界人民共同为受灾地区群众祈祷的同时,众多IT企业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捐款、献血,为灾区及政府部门提供通信、IT技术支持等形式,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也欣慰地看到,许多先进的IT技术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本商业科技刊物,我们特编发这组专题文章,希望通过总结IT技术在这次地震中的应用,以及国外如何应用先进技术预防地震和应急救援,为今后的抗震救灾提供或可借鉴的知识与经验,并对那些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的IT企业致以敬意。

  技术应用

  地震监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派遣地震现场应急地震观测工作组,携带“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成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前往地震灾区。与传统的模拟地震观测台网相比,数字地震记录为人们利用各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震相识别的精度和可靠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数字化应急地震观测设备通常包括数字化流动地震计、数据采集器、GPS时间服务系统、地震现场无线传输系统、流动台网中心地震分析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太阳能电池板和发电机等设备。中国地震局的地震应急观测队伍装备了先进的地震记录、传输和分析设备,其中宽频带流动地震计的频带宽度为50Hz~60秒;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字长24位字节,可存储4~8G Bit的数字化地震波形记录,连续记录时间超过3个月。

  通信保障

  在地震灾区,由于基础通信设施受到了严重破坏,无线通信系统开始发挥相当大的作用。我国研发的4G宽带无线系统MiWAVE也于这次地震后部署到了受灾严重的地区,在大规模灾难救援中进行应用。

  MiWAVE系统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开发,在目前地震灾区基础通信设施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可快速布设,实现各救援分队、救灾指挥点、新闻站之间的宽带连接,实现相互间的应急通信传输视频,也可以实现与外界的信息交换。

  此外,在当地通信设施严重受损的情况下,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一号”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救灾指挥部可以通过“北斗一号”系统,精确判定各路救灾部队的位置,以便根据灾情及时下达新的救援任务。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定位、通信、授时等。我国目前拥有3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

  遥感应用

  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航空立体像对已经广泛应用于识别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体和易发灾害的地带,卫星、雷达和侧向扫描测距系统更扩展了这些方面的能力。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科技部、国家测绘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和机构动用遥感飞机、卫星等先进科技手段,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一手的灾情信息服务。

  国家测绘局在地震发生后将最新研究成果――数字航空摄影仪首次投入国内救灾航拍。这种数字摄影仪与传统相机不同的是在高空光照不是很好的条件下(大雾、雨雪等恶劣),都可以拍到地面清晰的图片。

  科技部所属国家遥感中心则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为抗震救灾提供遥感信息服务。“北京一号”小卫星及运营系统,是中国第一个由企业实施和运行的对地观测卫星项目。

  中国科学院派出了两架高空遥感飞机到灾区上空进行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它们可分别提供高分辨率的光学和雷达图像,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快速获取大面积灾情数据的强大能力。

  赈灾管理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向有关政府部门捐赠了Sahana赈灾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在2004年印度洋的海啸发生之后,由 IBM 公司从多方进行协助,最后由IBM志愿者组成的项目小组与兰卡Software Foundation合作开发出来的开源软件,是专门针对人道援助和灾难恢复工作的先进解决方案,已经在多个类似的灾难中成功使用过。

  灾后重建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表示,这次地震表明,光缆通信技术的抗震能力相对较差,将来的通信保障预案将要采取多种手段。他透露,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受灾地区的通信设施受到了严重破坏。而通信行业的灾后重建将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必须进一步提高通信设备的抗震能力;第二是,将来在传输手段上应该采用“天地合一”的方法。

  抗震救灾

  中国移动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迅速反应,在当晚便组织突击队开进都江堰等重灾区恢复通信,并紧急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专家和应急通信车入川增援,配合四川分公司,抢通了重灾区县城和多数乡镇的通信,保障了抗震救灾指挥、灾区群众和救灾队伍通信畅通。

  在全力抢修通信设施的同时,中国移动积极开展捐助,累计捐款5820万元。此外,中国移动通过捐赠充值卡、员工捐款、与中国红十字会联合建立短信捐款平台、减免受灾地区客户手机通信费用、提供免费报平安电话、捐助药品物资等方式,多方面为灾区提供资金支持。

  联想集团

  四川省汶川地震第2天,联想宣布向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人民币,联想600百余名员工自发为灾区同胞献血。捐献的资金和血浆通过民政部与中国红十字总会,直接用于灾区救援工作。

  面对震灾,联想迅速成立了灾害应急小组,一方面全力确保灾区员工的生命安全,对受灾员工家属和家庭、渠道伙伴展开多种形式的救助;另一方面迅速组织全国员工献血、捐款、捐物,参与抗震救灾。

  东软

  东软集团除向灾区捐助200万元后,还和东软医疗公司向四川灾区共同捐助总价值为22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包括二台彩超,二十台监护仪(含打印机),用于补给救灾急需医疗设备的缺口、及时救治更多的受灾民众。

  同时,东软向四川都江堰市405医院、大邑县骨科医院等8家远程医疗会员医院捐赠2,000例远程会诊病例,对上述医院的地震受伤患者开通免费远程会诊咨询服务,使受灾期间这些医院能够通过东软提供的远程医疗技术实时与北京权威医疗专家联通,针对受灾患者的疑难病例对接北京专家实现异地远程会诊。

  微软

  微软公司及其员工为地震灾区累计捐款超过1,100万元人民币,其中国内外员工个人捐款达510万元。

  微软公司利用自身技术的优势为帮助救灾贡献了独特的力量。5月16日,红十字基金会等慈善网站捐款平台相继在流量压力下瘫痪,微软公司迅速组织技术工程师,在与F5、英特尔、浪潮、曙光等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对慈善网站的数据库进行了程序优化,使该网站的捐款平台很快就恢复运行,并将其响应时间缩短至半秒以内。

  正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工作的一个微软项目组放下手中的工作,在阿坝州政府指导和配合下,用了整整24小时,加紧全力开发出了512阿坝地震寻人网(),为受灾群众和搜救人员提供寻人线索和帮助。

  惠普

  惠普公司基金会, 惠普公司和惠普中国联合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首批捐赠830万人民币的现金和设备,用于帮助此次地震受灾地区人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该批捐款包括惠普在全国各地员工捐赠的270万元现金,惠普公司基金会捐赠的350万元现金以及惠普公司提供的价值210万元的IT设备, 这些设备将在未来几个月内用于帮助灾区学校重建。惠普公司基金会同时还鼓励全球员工捐款并将根据最终捐款总额再进行等额追加捐赠。

  IBM

  5.12大地震发生后,IBM公司在当天启动了危机应急管理管理机制,透过各种努力调动全球资源和支持,投入灾区救援行动。在震后的8天内,IBM公司为多个关键政府部门捐助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技术、设备和服务, 以科技和大型灾害应对经验投入灾区援助行动。

  在IBM公司科技赈灾的同时, IBM员工也通过捐款和志愿者行动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截至5月19日,11,593名在中国工作的IBM员工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款323万元人民币。此外,IBM分别向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中民慈善信息中心、成都市应急指挥中心等多个抗震救灾关键统筹部门无偿提供了大型灾难管理系统Sahana的相关设备和配套定制实施服务。......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外IT企业踊跃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并利用IT技术为抗震救灾提供支持,感人事例不胜枚举,在此谨对所有贡献力量的IT 企业表示由衷敬意和感谢。

  国外经验

  意大利的地震应急系统

  意大利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过去25年地震造成经济损失约800亿欧元。意大利政府在1980年伊尔皮尼亚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建立了统一的地震紧急事务处置组织机构和应急响应技术系统,并不断进行完善。

  意大利民防部建有专用的应急指挥中心。地震发生后的数分钟内,在仅仅获取地震三要素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意大利开发的地震模拟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SIGE)进行响应,其核心是各类基础数据与灾害模型。为了实现快速评估和指挥决策,指挥中心构建了基于Oracle RDBMS和ARC/NFO GIS的客户机/服务器架构的信息系统。包括80个不同数据库组成的数据仓库(包括600个空间数据层,500个属性类),包含8,100个意大利市政区的信息。每个数据库在全国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数据格式以及相同的投影系。

  指挥中心建有地震模拟和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针对意大利全国范围,接到地震信息后仅仅数分钟内就给出地震灾害预评估结果。由于提供了可视化应急空间分布信息,地震灾害情景模拟软件可以按照设定地震模拟特定地震事件,迅速提供对国土及人口的大致影响程度估计,以便以最有效的方式在到达现场之前部署救援行动。

  日本借信息技术预防地震

  地震等自然灾害在日本极为常见,因此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地震救灾体系。同时,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到预防地震的各个曾面。

  日本气象厅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紧急地震迅速预报”,以减轻受灾程度。 即把家庭和办公室的家电产品、房门等和互联网连接起来,由电脑自动控制,当地震计捕捉到震源的纵波以后,可在3-5秒后发布紧急预报,系统接到紧急地震迅速预报以后,能即刻自动切断火源。一般来说,离震源数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的地方地震横波大约30秒左右才到。

  在灾难应急机构的要求下,去年以来在日本售出的手机都安装了GPS接收器。这样,即使打电话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哪儿,救援人员也可以追踪到使用者的位置。目前,在日本使用的手机大约有30%都可以由GPS追踪到。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也可以在救灾中发挥作用。比如在避难的道路路面上贴上RFID标签,避难者通过便携装置可以清楚地知道安全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又如,如果有人被埋在废墟堆里不能动弹或呼救的话,内置RFID标签的手机会告诉搜救人员被埋者所处的具体位置,使搜救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营救。

  俄罗斯的地震卫星系统

  俄罗斯正在制定“建立预报地震卫星系统”计划,通过空间技术观测地球物理现象预报地震。该系统的目标是对特定地区上空的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体特征、带电力子流长期监测,在震前2-48小时做出预报。

  俄罗斯的这一系统由20颗微型中低轨道卫星、地面接收网络和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组成。地面接收系统将信息传递到地震预测中心。该中心将地震卫星信息与地面传统地震监测的信息相结合进行地震预测。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