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微软说“不”引发对中国软件业的误区反思

[摘要]尽管向微软说“不”的声音不绝于耳,这家跨国软件巨头仍然抵挡不住中国市场的诱惑。在2008中国国际软件产业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软件人才不是本身不行,而是我们的培训体系不行。

  尽管向微软说“不”的声音不绝于耳,这家跨国软件巨头仍然抵挡不住中国市场的诱惑。微软亚太地区研发总部建设工程近日在北京中关村开建,它将成为微软公司在海外规模最大、职能最完备的研发机构。此前,微软软件互操作协议的开放性颇受中国软件企业诟病。其实,在指责微软的同时,中国软件企业或许更应该审视一下自己,找出自身的不足,以免走更多的弯路。

  误区一:“重硬轻软”

  在发达国家对IT产业的布局中,软件、硬件、服务基本上是三分天下,各占33%左右,而目前中国这一比例为:硬件70%,软件20%,服务只有10%。

  与我国的硬件制造业相比,软件产业发展滞后,“重硬轻软”的现象很普遍。据统计,我国在硬件和网络上的投资与在软件和咨询服务上的投资比例为6:4,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7。“重硬轻软”的现象使软件的生产、销售和应用链条发生断裂,影响了软件产业的发展。

  “重硬轻软”的偏向是导致中国IT产业“硬强软弱”的直接原因。由于国内厂商对硬件、软件产品往往实行捆绑式销售,使消费者误认为“软件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国外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以“送软件”的形式出现,也导致“重硬轻软”的现象产生。

  实际上,盗版软件泛滥是“重硬轻软”现象产生的根源。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不同,在中国,大多数电脑被用于打字、上网、游戏等,由于计算机产生的增值与效益并不明显,大多数消费者看不到购买正版软件的收益,因而缺乏使用正版软件的动力和热情。但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改变。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已经逐步加强,相关法律也逐步得以完善。

  误区二:创新要全面领先

  创新正在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过程,软件产业也不例外。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是中国软件产业崛起的灵魂。只有持续提高国产软件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软件产业链条里寻找到应有的价值和位置。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认为,中国软件企业对于创新的理解目前还存在三个误区,这使得很多企业的发展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甚至走向消亡。

  首先,创新不是一个“口号”,而要落到实处。如果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取创新口号,而不是首先为生存着想,企业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可能会牺牲在一条很有前景的道路上。其次,创新不是只要“拥有领先的技术”,而是要创造市场价值。刘积仁说,只有当自己拥有技术的时候才能和世界最强大的对手较量。但如果过度自爱、自恋,花太大的精力来发展所谓的竞争能力却忽略商业上的系统价值,就会得不偿失。事实上,人才的流动、技术折旧速度、全球化进程等因素已经使软件产业创新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影响力、渗透力,以及别人对其依赖的程度。因此,国产软件企业在做研发和创新时,一定要考虑研发和创新最终能否创造市场价值,这是厂商开展创新活动的根本。第三,创新不是什么都由自己来做,而要注重协作性。一个企业不可能完成软件产品所有层面的创新,很多时候需要大家合作创新以回避风险,并加快创新的速度。

  误区三:人才匮乏

  人才是软件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统计数字显示,中国软件产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万,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在中国人才整体供过于求的现状下,软件人才真的那么匮乏吗?

  在2008中国国际软件产业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软件人才不是本身不行,而是我们的培训体系不行。”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几乎都是使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来培训学生。刘积仁的一句话更让我们深深感到中国IT教育的弊病所在:“很多的学校,是学生解决了老师的就业问题,而不是老师帮助学生就业”。中国每年IT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很多,但是有多少能够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呢?实际上,在软件企业感叹“一将难求”的同时,也有很多软件人才正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约20万名IT领域的毕业生,这一数字是美国的5倍、印度的2倍。早在几年前,中国软件人才市场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

  软件人才匮乏的实质是不完善的培训体系导致人才结构不合理。事实上,国内软件业低端人才并不缺乏,目前制约国产软件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之一是高端人才危机,如软件架构师、系统分析师、软件项目和测试主管等人才的匮乏使国内软件企业难以承担高难度、大规模的软件研发项目。高端人才是软件开发的中坚力量,例如软件架构师,他们的职责并不是从事软件代码的编写,而是要将市场的需求转化为具体产品或项目的开发计划,他们在软件企业中的地位如同建筑行业中的设计师。如果缺乏这种人才,那么软件企业就没有能力开发大型软件系统。

  在软件测试人才方面,其缺口已达30万人,并在逐年扩大。清华大学软件研究所副所长白晓颖指出,现在国内软件行业120万的从业者当中,真正能满足企业对软件测试需求的不足5万人。与此同时,我国对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却相对落后。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几乎没有开设软件测试专业的高等院校。而社会职业培训体系尚未形成,每年为软件行业输送的人才有限,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很多企业甚至因软件测试人才缺失而不得不延缓甚至停止项目。

  高端人才的缺失,使国产软件主要集中于附加值较低的低端市场,在高端市场竞争力很弱。我们看到,国外软件仍然占据高端的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国产软件产品只在财务管理软件、防病毒软件、中文信息处理领域占据一定优势,面临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

  有人形象地将微软比喻为游进了金鱼池中的大白鲨,虽然我国的软件产业靠政府构筑的防护层有了喘息的空间,但是依靠自身做大做强,毕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国产软件企业应当理性地检视一下自己,走出误区,才能最终完成由“世界软件追随者”向“世界软件主导者”的身份转变。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