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走出“重业务、轻管理”误区

[摘要]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更多的还是徘徊在业务信息化层面,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化才刚刚起步。而从业务到管理的跨越,也为金融信息化孕育了诸多新的机会。管理业务一头沉我国的金融业信息化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金融行业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发展,已经搭起了中国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基础框架,初步形成了安全、高效

   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更多的还是徘徊在业务信息化层面,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化才刚刚起步。而从业务到管理的跨越,也为金融信息化孕育了诸多新的机会。
  
  管理业务一头沉

我国的金融业信息化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金融行业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发展,已经搭起了中国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基础框架,初步形成了安全、高效、规范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并基本实现了业务操作计算机化、支付结算电子化、信息处理网络化和管理及办公自动化。然而这些都还只是万里长征刚走完了第一步。
  
  信息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即业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在业务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国金融业发展得很快,上述的四个阶段都属于这个范畴。几年来,通过自己开发、外包或外购,我国银行业已经拥有较完整的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并采用了很多先进的设备。尽管也存在着集成与集中程度不够的问题,但总体来说,我国银行业的业务信息化基本达到了国际要求。

然而,在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国金融业却表现得相当落后。这种现状是由于我国的金融企业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造成的。金融信息化不仅是在金融企业的业务领域,更主要是表现在利用管理系统规范和完善内部管理,把金融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并利用数据挖掘、管理学及金融学模型,从信息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以优化金融企业的管理决策。
  目前,我国的银行盈利水平普遍较低,其原因主要就是上面这些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金融产品本身缺乏创新机制,同时风险管理和资金管理也不完善。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如果不能在风险管理和资金管理等极为重要的方面取得应有的成效,那么中国的金融企业将处于危险的境地之中。

更重要的是,由于新巴塞尔协议的签订,我国银行业等金融系统将面对更大的挑战。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业所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对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从监管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来看,国内银行离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国内银行业要完全与国际接轨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无疑,国内金融企业都将尽全力与国际化接轨,在这个角逐的过程中,竞争的剧烈程度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新一轮信息化大潮不可避免。
  
  穿越信息黑洞

中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已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如何把收集到的金融数据加工整理成为更加直观和有用的信息,从而带来商业利润的过程。

在帮助银行穿越信息黑洞、提升经营绩效和竞争力方面,一批以做财务管理软件起家的企业,正在全力塑造作为ERP系统开发商的新形象,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业则成为它们的下一个业务重点。他们在银行业推集中财务管理系统,主要是侧重于从管理与业务的角度,而目前则是以全成本为切入点。首先是帮助银行把成本开支管理起来,帮助它们从预算等方面降低成本。

入世后,国内银行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难题。对外是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对内则面临提升管理、提高绩效的压力。因此,近一阶段,全成本变成国内银行业加强内部管理的一个热点。而且,银行也迫切需要一套软件,帮助他们分清自己的黄金客户,帮助他们分析每个客户的投入产出比,以便能够分辨出哪些客户收益高、哪些产品能赚钱。而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决策支持系统,银行很多的产品和客户都没法核算到很细的成本。
  目前管理软件的出发点是提升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而国内优秀的软件已经可以囊括所有银行的后台发生成本。至于银行业务中的另一大块成本――利息,这部分信息主要是通过与业务部门的接口采集过来的,可以从发生过程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不过,目前很多系统还不能实现实时信息采集,只能按一个月的时段长度来进行分析。但有关专家认为,考虑到目前国内银行业的实际情况,这样的系统功能已经完全够用了。
  国内厂商最大的优势来自对本土市场的透彻了解。与一些来自海外的竞争对手相比,国内厂商的技术并不是领先的,但却有着自己的竞争优势,因为国外公司提供的系统、模版和国内银行业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很多功能现阶段根本用不着,而价格又非常昂贵。所以人们常说,“技术上最好的未必是最有用和最有效的。”

国内产品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客户使用的友好度。对国内客户来说,国外产品有很大的使用刚性,它的原始设计必须进行很大程度的本土化,而这又必须送到海外总部进行修改和测试,耗时耗力、成本高昂;而国内厂商的系统,则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现场修改和测试,因而具有更大的柔性和贴近性。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