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原创 作者:中国软件网曹开彬 2025-7-07 12:45:11
对于企业如何面对与应用智能体这个新技术、新物种,我们海比研究院设计了一个分析模型——企业智能体应用九宫格。
先从这两天发生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起。
企业智能体应用九宫格
对于企业如何面对与应用智能体这个新技术、新物种,我们海比研究院设计了一个分析模型——企业智能体应用九宫格。
企业智能体应用九宫格
资料来源:中国软件网(www.soft6.com)、海比研究院
“企业智能体应用九宫格模型”从三个维度分析一个企业对待企业AI智能体的应用:认知维度、行动维度、决策维度。认知维度是指企业对智能体这个新技术的认知,可分为技术质疑、风险观望、战略拥抱三个层次;行动维度是指企业对智能体所采取的行动与应用情况,分为保守防御、试验探索、全面革新三个层次;决策维度则是指企业采取行动的决策方式是什么,分为盲目(跟风)决策、经验驱动与数据驱动三个层次。
为此,我们采访了30家做软件、AI应用和智能体的厂商。我们问了两个问题:
1、作为供给侧,你们公司在智能体的应用方面,在上述三个维度中属于哪种类型?
2、对于你们的用户,您觉得他们在智能体的应用方面,在上述三个维度中,属于哪种类型?
业界同仁给我们的答案很有意思,有70%的厂商觉得自己在认知维度上是战略拥抱智能体,行动维度上是全面革新,决策维度上是数据驱动(也有采访对象回复是经验驱动,我个人更觉得经验驱动在当前更为真实)。
同时,大多数的采访对象都认为,他们的大多数用户在认知维度上都属于风险观望,在行动维度上属于试验探索,在决策维度上有点盲目决策或者风险观望。
其实,从我们现在对供给侧——智能体厂商的调研来看,虽然他们大部分都强调拥抱战略、全面革新与数据驱动,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因为要向媒体宣传好的一方面。但如果从他们自身的产品和技术角度,则也确实是如此。现在的企业软件、SaaS都已开始全面向AI、向智能体进军,甚至All in AI。不过,他们自身在应用智能体方面的情况,也是在逐步试验,也还没有达到全面革新的程度。
用容联云大模型应用负责人唐兴才的话来说,现在很多企业的智能体应用都是“困在Demo”阶段。
之所以觉得这个调研故事有意思,是因为如果大多数的用户群体都是这种状况,他们能支撑“智能体元年”的市场吗?谁是智能体的目标客户呢?
谁是智能体的目标客户
在用友网络高端BG总裁杜宇看来,大型企业无疑是智能体的重点目标客户,因为“AI、智能体是他们当前和未来两三年的一大需求热点。”泛微市场品牌部总监刘志刚则认为,政府和国企都是当前智能体的目标客户,他们目前普遍都在“拥抱人工智能”,对智能体的应用有极大的兴趣。
从海比研究院的“企业智能体应用九宫格模型”来看,领航变革型的企业是最理想的目标客户,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在认知维度上对AI、对智能体充分认可,在行动维度上又全面开始推进。这意味着他们领导重视,且有预算、有投入。
企业智能体五大目标客户(有色区域)
资料来源:中国软件网(www.soft6.com)、海比研究院
当然,除此之外,先锋探索型、试点激进型、试点探索型、矛盾试点型也是目标客户。这些客户的共同特点是,对AI、对智能体有行动,有预算有投入。
在这些目标客户中,如果加上决策维度的分析,会对他们的理想程度有更好的细分。对于那些依靠跟风决策的企业来说,他们在智能体方面的投入与推进可能不可持续,遇到一些挫折,或者一阵风之后就不会再有投入,因此,他们可能不是最好的目标客户。但对于那些依靠经验驱动、数据驱动决策的企业来说,拥抱AI、拥抱智能体是他们慎重考虑之后的战略决策,他们会在这方面持续推进、持续投入。他们是最理想的目标客户。
因此,在这五类目标客户中,领航变革型是第一理想目标客户,先锋探索型是第二理想目标客户,其他是第三类目标客户。
刘志刚也认为,虽然政府和央国企在当前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他们大多是因为政策引导,”所以拥抱得多,但核心不深。往往是只要能接入大模型,做一些小尝试多,大的投入还是少。”
更重要的是,海比研究院还发现,有些组织目前热衷做AI,并不太关注效益,更多的是一个“形象工程”,主要用于参观展示。对于这样的客户,他们的投入比较难以持续,就不是很好的目标客户。
智能体落地的四个原则
智能体想要充分释放出智能化的潜力,真正赋能企业业务,需要先构建整体的企业AI能力。
对于领航变革型、先锋探索型这样的理想目标客户,杜宇认为,他们的AI能力,需要掌握四个基本原则,即具备统一的原生数智底座、嵌入核心业务、结果可靠和安全可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业务为导向,降低AI应用门槛、确保AI应用安全可靠和可持续,让AI、智能体真正落地到实际业务中,实现智能运营。
唐兴才则认为,如何快速找到高价值场景是智能体应用的首要问题。面对当前大模型应用陷入"场景泛滥"困境,企业面临资源投入与业务价值的艰难抉择。容联云提出高价值场景的筛选模型:高价值场景 = 业务价值密度 × 数据可用性 × 流程嵌入度。
这个高价值场景的筛选思路,和杜宇提到的四原则不谋而合。例如,都强调“业务”,要嵌入到企业的“研产供销服”、“人财物项协”业务与管理场景中;强调“数据”,要与企业的高质量数据、知识库相结合,生成的结果可靠可信;强调“安全”,要保障数据安全,明确权限与责任,运行使用合规。
智能体应用的误区
有四大原则、有了高价值应用场景,海比研究院调研发现,这并不意味着智能体就能高效在企业落地应用。
用友、容联云、泛微、金蝶、慧点、SmartBI、浪潮海岳、纷享销客等众多公司的实践表明,当前智能体的应用还存在几个典型的误区。
用友BIP产品总监李惠苹认为,智能体的应用并非像很多媒体上所宣传的那么简单。虽然依托智能体平台开发一个智能体很简单,但要让这个智能体真正在业务中发生作用,却并不简单,甚至比开发一个相应的软件还要更复杂。
确实如此,企业智能体的成功落地,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工具采购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引入强大的智能体之前,企业必须做好三项关键的“准备工程”:数据工程、知识工程和业务工程。
遗憾的是,今天,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许多智能体提供商,都远未做好准备。
准备一:数据工程——AI的“口粮”
数据工程是AI的地基。它要求企业对自身的“数据资产”进行彻底的治理,包括数据的清洗、整合、打通和标准化,确保数据的高质量、实时性和全局可得性。
目前的现状是,众多企业的数据仍沉睡在财务、供应链、HR等上百个异构系统中。这些数据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互相割裂。在这种“数据沼泽”上,任何智能体都无法做出精准的判断。喂给AI的是“垃圾”,产出的也必然是“垃圾”,所谓的“数据驱动决策”便成了一句空话。
准备二:知识工程——AI的“大脑”
如果说数据是“口粮”,知识就是AI能够理解和运用的“智慧”。知识工程,就是将企业独特的行业know-how、业务规则、操作流程、最佳实践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大模型可以理解和调用的格式(如知识图谱)。
一个通用的AI模型不会了解你公司的审批权限、不知道你的供应商评级标准、不明白你的产品定价策略。没有经过本地化、行业化的知识工程,智能体就是一个空有智商、没有常识的“实习生”,无法在核心业务中担当大任。而这项工作,恰恰是目前许多只懂技术的智能体提供商所不具备的能力。
准备三:业务工程——AI的“躯干”
业务工程关注的是AI如何与业务流程完美融合。它不是简单地将AI“外挂”在现有流程上,而是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塑和再造,使其变得更加敏捷、智能和自动化。
在一个本身就充满断点、需要大量人工干预的割裂流程上,增加一个智能体,往往只是把“人工”换成了“AI”,非但没有提升效率,反而可能因为系统的复杂性而制造新的混乱。真正的价值在于,让AI驱动业务流程实现端到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从线索到回款(L2C)的全流程智能运营。
智能体是企业AI落地最佳切入点
唐兴才发现,当前企业AI落地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场景选择困境:从“什么都能做”到“什么值得做”,不同场景ROI难量化;二是技术适配难题:算力成本高、模型幻觉难控等;三是组织协同断层:业务、技术、数据部门割裂,价值闭环难形成。
用友、容联云等智能体提供商开始注重结合行业特性打造分层式、模块化的智能体体系,并引入知识治理工程,确保大模型能力与业务场景深度适配,成功解决了企业级AI落地中“技术堆砌难用、场景碎片难融、数据孤岛难破”三大难题,是支撑企业AI应用落地的最佳切入点。
AI落地是当前和未来10年企业数智化领域最大的市场机会,智能体则是这个时代的“大众汽车”。它比单纯的大模型部署更有应用实效,它比传统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AI应用更加快捷、易用,成本更加低廉。海比研究院预计,虽然当前智能体应用存在一定的泡沫层面,但目标客户在决策维度正变得越来越理性,随着智能体实际效果的不断呈现,它将会推动企业进一步推动AI落地的决心,也会进一步推动那些技术质疑、风险观望的企业加入积极拥抱AI的大潮。
更进一步,海比研究院认为,不仅是AI落地,智能体还将是推动企业数智化浪潮下一个关键点。AI落地、信创、出海,甚至外企在华业务创新等四大数智化机会,都会与智能体应用发生极大关系,都会因为智能体在企业中的应用而快速爆发。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Soft6软件网系信息发布平台,Soft6软件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support@soft6.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查看《版权保护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