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中台战略,破壁与统筹背后的老谋深算

[摘要]或许连阿里自己也没想到,小小的积木与中台战略思想竟然如此相似,帮助他们完成了自身进化的同时,不知不觉“搭起了”企业服务这个大生态。
阿里中台庐山真面目
说起中台,大部分人不明觉厉的同时,最先想到当属阿里的“大中台,⼩前台”战略。阿里人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业务的不断催化滋养下,将自己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沉淀出一套综合能力平台,具备了对于前台业务变化及创新的快速响应能力。阿里人将“中台战略”形象地比喻成陆海空三军立体化协同作战:
 

 
他们将中台分为六类,分别对应不同兵种:
 
业务中台,提供重用服务,例如用户中心、订单中心之类的开箱即用可重用能力,为战场提供了空军支援能力,随叫随到,威力强大;
数据中台,提供数据分析能力,帮助从数据中学习改进,调整方向,为战场提供了海军支援能力;
算法中台,提供算法能力,帮助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增强用户体验,为战场提供了陆军支援能力,随机应变,所向披靡;
技术中台,提供自建系统部分的技术支撑能力,帮助解决基础设施,分布式数据库等底层技术问题,为前台特种兵提供了精良的武器装备;
研发中台,提供自建系统部分的管理和技术实践支撑能力,帮助快速搭建项目、管理进度、测试、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是前台特种兵的训练基地;
组织中台,为项目提供投资管理、风险管理、资源调度等,是战场的指挥部,战争的大脑,指挥前线,调度后方。
 
2018双11,阿里又一次实现了一次壮举,在2135亿的背后,在令人骄傲的战绩背后,缺少不了阿里中台铁军发挥的巨大力量。
 
阿里中台的前世今生
 
前台业务层拥抱变化,创新迭代;后台系统复杂、修改成本高,需要稳定。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稳定与变化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明显,这是企业业务发展状态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而中台正是为解决前后台速度匹配失衡而诞生,它将臃肿不堪的前台系统中使用率相对低频且通用的业务能力“沉降”到中台层,为前台减肥,大幅提高前台响应能力;将后台系统中使用频率相对高且通用的能力“提取”到中台层,赋予这些业务能力更强的灵活度和更低的变更成本,从而更好地为前台提供更强大的“能力炮火”支援。
 
那么如何建设中台,阿里则采用了可组合可拆分的类似于乐高积木的思想,将企业能力组件化。同时从企业最高战略层面支持中台建设,主要着手以下方面:
 
架构设计。建设中台就像是给正在高速行驶的列车换发动机,需要很好的规划和执行,时机选择要精确、前期准备要充足,需要提前对前中后台范围的界定、数据交互原则等进行规划,使整个组织在指导下顺利推进项目。
 
加强中台运维。中台的关键是重复利用、高效利用,而由多组件连接带来高的性能及稳定风险,需要采用APM等工具/服务来配套做运维。
沉淀能力、积累创新。一是将好的业务模式沉淀成基础能力;二是逐渐打通业务之间的连接,挖掘新的价值;三是从非关键项目开始,积累经验,慢慢搭建中台组件集,形成新的产品能力。
 
加强人才培养。一是精通业务的人才,能够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拆解、重构,这是中台组件化的核心;二是应用架构师,掌握云、容器、API、APM等前沿技术。
 
当然,阿里中台建设也并非一帆风顺。曾经淘宝就曾用近百人、几个月的浴血奋战搭建了一个统一的CRM平台,但大部分商家不买账,因为仅靠一套系统,根本无法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几百万商家多样化的需求。后来淘宝采用中台战略思想,将15万家ISV的服务能力组织起来,进行组件化,搞定几百万家商家不同需求。
 
通过开放赋能不同商家、不同业务,帮助商家实现业务创新。就此阿里中台战略在企业服务生态建设方面拉开了序幕。

阿里中台战略背后的老谋深算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阿里的中台战略可不局限于企业内部或者对现有业务的自我进化,企业服务大生态才是阿里真正的视野与格局。
阿里基于虚拟计算、存储、数据库等基础设施服务IaaS,构建应用程序环境PaaS,打造IaaS+PaaS的生态模式的做法,显示出来的也正是阿里中台战略思想。用PaaS服务,将功能及服务模块化,让开发者无须考虑底层硬件,阿里给提供了充足的“后方支援”。
图 阿里云生态构建路径
 
总结来说就是,阿里云通过IaaS为企业提供基础的计算和存储服务,聚集大量用户,然后从IaaS层向上发展,开发通用的PaaS平台,在平台上开放众多的SaaS应用接口,完成整个生态。
在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同时,阿里云也快速的聚沙成塔,稳坐企业服务大生态主的头把交椅:仅2018年上半年营业额即已达到90.83亿元,拥有百万级的用户数且付费用户数突破100万,合作伙伴数量超8000家,东软、中软、东华软件、用友、SAP、埃森哲等国内外大型IT服务商陆续成为阿里云的合作伙伴,牢牢地巩固了阿里云计算在高端用户市场的地位。
阿里中台思想带来的启发
阿里云为生态内的厂商提供技术、资金、客户共享等周到的服务。较低的进入成本、较强的基础配套设施及技术支持,赢得了众多厂商的欢迎。对此厂商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事实并非如此,生态内厂商的产品如何与阿里云自身产品划清界限,避免在融入阿里生态的同时被化掉,这种担忧如影随形,毕竟阿里生态掌握了云时代的底层基础设施,并有从下到上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的资本。
面对武器弹药精良,高效协同的阿里铁军,“不吃素的”大型企业服务厂商当然也积极调整战略,加紧布局,而异曲同工的也正是PaaS平台的出现。
 

图 大型厂商生态构建路径

 
实力较强的SaaS厂商,采用中台战略思想,用积木形式搭建paas平台,使产品和组件微服务化,实现更加容易的调用与配置,以快速响应企业实际需求。PaaS平台既打破了SaaS结构化、工具化产品属性的限制,同时也实现了SaaS+PaaS的生态建设。

野望
 
以阿里这么大的体量,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厮杀,在互联网快速迭代创新的竞争环境中,上演了一场接一场现实版的大象跳舞,中台战略的成功有目共睹。但事情远没结束……
 
如前文所述,阿里云与大型厂商们分别采取了IaaS→PaaS和SaaS→PaaS的生态构建路径,目前在PaaS领域已经出现了正面交锋。
 
另外,阿里借助阿里云完成IaaS+PaaS的生态布局后,已经另出奇兵即钉钉攻入了厂商腹地—SaaS。而且目前钉钉在OA的地位基本已经稳固,它会不会以办公软件为端口,向CRM、ERP、HRM、NC、云存储等众多个领域渗透,仍值得我们玩味?另外,阿里的企业服务生态IaaS+PaaS+SaaS,完美闭环已经呈现,厂商们下一步该怎样布局,更值得我们深思……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软件网(http://www.soft6.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软件网或昆仑海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任何行业、传播媒体转载、摘编中国软件网(http://www.soft6.com)刊登、发布的产品信息及新闻文章,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本网站载明的相应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并在其网站上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且转载、摘编不得超过本网站刊登、转载该信息的范围;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昆仑海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