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巨头,愿你们的辉煌更多属于中国

[摘要]国的互联网产业,有中国式的奇迹,也有中国式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资本层面的问题和风险。

  互联网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一个产业那么简单。基于互联网可构建整个网络空间,这个网络空间与我们的现实世界相互映射、相互影响,将是未来人类社会科技创新、社会变革最重要的阵地。从互联网开始,到现在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并重,以及未来的物联网,乃至智能化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国家必须占领的战略高地。
  上面提到的这些产业,必然要有相应的发展主体。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企业无疑在推动网络空间发展方面承担着绝对的主导作用。看一个国家互联网、智能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潜力,基本就看这些领域的企业,尤其是那几大巨头的发展。美国如是,中国也如是。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好,最大的功劳是那些几年、十几年前的创业英雄。是他们从开始的“Copy to china”,到后来的本土化创新,硬是将中国的互联网以及后来的人工智能带到了全球第二。这些成就值得赞颂,也值得铭记。
  另一方面,成就并不能掩盖问题。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有中国式的奇迹,也有中国式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资本层面的问题和风险。
  这篇文章,我试图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些巨头的业务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业务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
  第二, 就资本层面,他们的大部分股权掌握在国外,这一定是个问题,我们不能回避。
  第三, 试图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和可能的方案,以期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值得提出的是,这些建议还很不成熟,欢迎提出批评建议。
  你们身上,寄托着国家的未来
  前段时间阿里巴巴的市值一度超过4000亿美元,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企业,给本来就热闹的中国市场又加了一把火。中国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更是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说,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乃至未来的智能时代,中国成为可以与美国比肩的“双子星”之一。
  横向比较来看,截止2017年8月14日,阿里巴巴的市值为3862.28亿美元,已经相当于亚马逊的83.47%,腾讯市值为3757.32亿美元,相当于Facebook的77.08%。即使2016年时间“水逆”的百度,似乎也在智能时代重新找到了感觉,百度第二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14.3%,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82.9%。受此利好财报影响,百度股价盘后大涨7.3%。应该说,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形式一片大好。
  全球前七大互联网企业市值(单位:亿美元 时间:2017年8月4日)
  比市值更重要的,是BAT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BAT从不同角度,全面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普通人而言,我们的生活已经被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所包围了:买东西要上淘宝,跟人聊天要用微信,上网查东西要用百度,用手机付款要用支付宝或者微信。。。另一方面,国内的其他互联网企业,比如饿了吗、滴滴、美团等,大多接受了BAT的投资,并在业务上与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进入智能时代,云计算一定会颠覆整个信息产业,未来的整个信息系统都会基于云端进行重构。中国的云市场,基本被BAT所垄断。尤其是阿里云,依据IDC的报告,阿里云2016年在中国IaaS市场占据了40%的份额。未来社会的“石油”——数据,除了政府外,大部分也掌握在BAT手中。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也是这几个巨头占据主动,很多初创企业都拿了他们的投资,并在技术和业务上有所交集甚至是依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BAT为代表的巨头们,构建起了中国未来的商业基础,大部分有价值的数据都是掌握在这些巨头手里。我们知道,商业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市场交易,而交易线上化既是现实,也是未来更大的趋势。阿里系的电商平台承载了中国在线上的大部分交易,也必将承载市场交易衍生的更大范围的商业活动;中国人的社交网络基本被腾讯所垄断,也就是说腾讯几乎掌握中国人的整个人际关联系统,这是现实关系网在网络空间的映射。腾讯知道你跟谁认识,知道你们都聊了什么,知道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百度近期的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很猛,百度推出的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DuerOS和自动驾驶Apollo开放平台,在未来的智能时代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总之,BAT不仅仅是中国互联网的优秀代表,他们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从某种层度上说,是社会运行的“命脉”,其重要性甚至可以和以央行和银行为中心的金融系统相媲美。
  现在的股权结构,肯定是有问题的
  既然BAT那么重要,那么对于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就应该谨慎对待。就资本层面而言,BAT目前的状况是肯定有问题的。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资本集中在国外。由于历史原因,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大多接受了来自海外的资本投资,上市地点也大多在美国或者香港。除了创始团队和部分员工拥有公司少数股份外,大部分股份都掌握在国外投资者手里。
  为了搞清楚BAT的股权状况,我对BAT的主要股东及其持股情况进行了统计。
  首先来看看阿里巴巴,截止2017年6月,软银占股25.22%、Altaba Inc占股15.00%,其他投资机构占股36.06%,这些机构绝大部分属于海外投资者。这3部分的综合占比76.28%,也就是说阿里巴巴股权中超过7成掌握在国外投资者手中。马云的股份占比已经降至7.00%,蔡崇信也只有2.50%,加上其他创始成员以及部分员工的持股,不会超过30%。
  阿里巴巴的主要大股东
  再来看看腾讯,情况并不比阿里巴巴乐观。腾讯的最大股东MIH TC Holdings Limited,是美国NASDAQ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市场的上市公司,占腾讯股份达到了惊人的33.49%;另外一家海外投资机构Advance Data Services Limited股份也达到了8.82%。另外,腾讯几乎每年都会分红,这意味着大量利润流入海外投资这手中。以2016年为例,腾讯总股本近100亿股,每股分红0.61港元,也就是近60亿港元的分红,这笔钱相信大部分是流入国外投资者手中了。
  腾讯的主要大股东
  腾讯分红历史
  就百度的情况来看,百度在美国上市,截止2017年2月的数据显示,百度的机构持仓比例达到64.51%,也就是投资机构拥有百度64.51%的股份,而这些投资机构也绝大部分属于海外投资者。李彦宏个人占百度的股份只有16.10%,虽然比马云的情况好点,但也不能算多高,百度高管团队的股份总计不会超过30%。另外我也看了一下京东的股权状况,截止2017年2月的数据,京东的大股东是腾讯,占股18.10%。腾讯的股份主要掌握在海外投资者手里,这18.10%中至少10%是间接掌握在国外投资者手里的。刘强东的股份比例只有15.80%,相信高管团队股份总额也不会超过30%。
  百度的主要大股东
  京东的主要大股东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BAT乃至京东的股份,大部分是掌握在海外投资者手中的。这会衍生出四个问题:
  第一, 国家放心将未来商业基础设施、数据放在BAT手里吗?开始我们讨论过BAT对于中国所具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他们将承载很大部分的商业基础设施,掌握大量的数据。同时,通过投资,间接控制着大量互联网企业。股权代表着所有权,对于一个如此看重产权的国家,会放心让BAT掌握国计民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云计算,将来如果要将政府、金融的核心业务系统转云,BAT的外资成分必然是一大阻碍。
  第二, 较重的外资成分,必然阻碍BAT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在互联网金融领域,BAT动作频频,国家层面在将金融系统开放给BAT时,具体开放到什么层度,我想BAT的资本结构必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中国的金融系统,即使是国内的民营资本都很难染指,会深度开放给有外资背景的机构?
  第三, 30年后BAT谁当家?目前来看,这些巨头都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的,创始人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这种类似于“强人政治”的局面是不可持续的,现在还是那些创始人掌握公司,但是30年之后,50年之后呢?马云再厉害,也有老去的一天。我们不能保证没什么股份、权威性也不大的未来职业经理人还能完全的掌控住这些巨头企业,在与外国投资者复杂的博弈过程中,确保中国人的利益。
  第四, 利润外流将日益严重。跟股份休戚相关的就是分红,也就是说这些巨头每年数百亿的利润怎么分配的问题。即使现在能够少分红乃至不分红,但是这些利润也会体现在股价上。分红少必然会撑高这些巨头的股价,未来如果中国投资者要接盘,必然会付出更多的资金才行,这其实也是变相的资金外流。
  要怎么解决,我觉得“耍个流氓”是必要的
  问题摆在那,始终是要解决的。目前来看,除了阿里巴巴在以某些方式行动外,几乎没看到腾讯、百度以及京东这些巨头有什么明显的动作。
  在这方面,有一个样本可供我们分析,那就是当时的“支付宝事件”。在此,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支付宝事件,分析其中的利益纠葛,看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和途径。因为,不管怎么样,经此一役,支付宝以及后来的蚂蚁金服,基本是将股权收回来了。
  时间回到2011年,支付宝一直想获得支付牌照,另一方面央行关于非金融机构的支付管理办法规定,要想拿到支付牌照,对公司的外资绝对控股情况有一定要求,支付宝此前接近70%的股权被美国雅虎和日本软银公司控制,明显不符合规定。当年6月中旬,阿里巴巴集团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马云控股的另一家中国内资公司,马云方面称阿里巴巴对支付宝的重组是为了尽快获得监管部门的牌照。这起事件背后,是马云为代表的管理层和国外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动荡之后,最终双方达成协议。
  这起事件,最重要的是国外投资者的反应,尤其是雅虎。事实上,雅虎刚开始反应是挺强烈的。马云宣布支付宝重组后不久,雅虎就向外发布声明,称支付宝重组时并未获得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和股东批准,直到3月31日雅虎才获悉有关事宜。
  对此,马云回应“假如支付宝不合法,淘宝就瘫痪,淘宝和支付宝瘫痪,阿里巴巴如何成长?”马云指出,这种情况下对于集团管理者来说,只有一条路,就是做正确的决定:吻合国家法律、吻合透明原则以及吻合集团长期发展利益。阿里巴巴集团当时的CFO蔡崇信在股东大会上也表示,从集团层面一直和雅虎进行沟通,因为在中国做互联网企业,消费者信息数据、企业保护策略将越来越敏感,如果有很大外资成分介入,对阿里巴巴发展不稳妥。
  这一转让雅虎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只能接受。工商资料显示,通过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两次转让,上述两次交易对价总额约为3.3亿元人民币。支付宝的全资控股股东已经由阿里巴巴集团全资子公司Alipay E-commerce Corp(注册于开曼群岛),变成了浙江阿里巴巴商务有限公司。2011年7月29日晚,阿里巴巴集团、雅虎和软银宣布,就支付宝股权转让事件正式签署协议,支付宝的控股公司承诺在上市时予以阿里巴巴集团一次性的现金回报。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事件的几个核心:
  第一, 国家机关要对关键领域企业的股权结构有要求。目前来看,由于历史原因,互联网领域大多具有很重的外资成分,这没有办法。但是目前一些新兴的领域,尤其是具有基础支撑作用、渗透性强的领域,必须做出相应的规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就是最重要的几个方面。一方面,这些领域无论国内外都是新兴产业,差距不大,没有历史包袱;另一方面,BAT等互联网巨头,这些领域也都是新型业务,对于这些业务的归属权还不是那么明确,可操作的空间相对较大。比如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适当的时候跟美国学学,祭出“国家安全”的大旗,国家明确要求提供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的企业,要对外资成分进行限制,必要的时候出台专门的法律来进行规范。
  第二, 国内互联网巨头要有强势的领袖。无论怎么操作,将部分业务的所有权进行转让,对于国外投资者都是吃亏的,他们必然会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情况下,具有权威和控制力的领导者团体就很关键,对于国外投资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适当的时候“威逼利诱”逼国外投资者就犯,也许是必然要经历的一段阵痛。
  第三, 设计各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均衡机制,尤其是要考虑到业务延续性及未来上市安排。支付宝独立事件中,马云也不是明抢,还是适当照顾了国外投资者的利益,在两次股权交易中马云给出了3.3亿元补偿。另外,支付宝的控股公司承诺在上市时予以阿里巴巴集团一次性的现金回报。回报额为支付宝在上市时总市值的37.5%(以IPO价为准),回报额将不低于20亿美元且不超过60亿美元。应该说后面 “不超过60亿美元” 这条是相当关键的,要知道目前的蚂蚁金服估值可是超过600亿美元,按照37.5%的比例计算,超过200亿美元,这个代价太大。
  分拆博弈过程
  其实,即使BAT等巨头对部分业务进行分拆操作,国外投资者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投资这些企业,国外投资者早就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算对得起他们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孙正义,当初投资阿里的回报超过2000倍,其通过抛售阿里股票套现超过100亿美元。这种情况下,在某些方面作出一点利益让步,尤其是在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方面,作出适当安排就情有可原了。刚开始他们可能一百个不情愿,但最终还是会妥协的。在支付宝事件中,雅虎一方面表达愤怒,另一方面也表示,将继续与阿里巴巴合作,以保护好利益相关方的经济利益。
  在进行股权变更时,另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对相关业务作出适当的安排,不至于对原来业务造成太大影响。还是以当年的支付宝事件为例,在各方达成的协议中规定,“阿里巴巴集团将许可支付宝公司及其子公司使用所需要的知识产权,提供有关软件技术服务。支付宝公司将会支付知识产权许可费用和软件技术服务费给阿里巴巴集团。该项费用为支付宝及其子公司税前利润的49.9%,反映了该等知识产权和软件技术的贡献,当支付宝或者其控股公司上市或发生其他变现事宜后,将不再需要支付上述费用。”
  从上面的协议中,可以看出三个关键点:第一,新公司继续使用相关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这对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高技术领域至关重要;第二,新公司会对原来的集团支付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费用,作为补偿;第三,新公司上市后,将不再支付相应费用,这是最关键的设置。
  跟阿里的支付宝类似的,BAT等互联网巨头的新兴业务板块,通过某种方式将其剥离出来,从资本层面收回其所有权,在我看来是一件必要而紧迫的事。这些业务主要是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有关。云计算是未来信息系统的底层支撑,其重要性不亚于目前的操作系统和芯片;数据将是社会的核心资产,不仅关乎个人隐私,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将是国家科技竞争的核心,掌握人工智能则掌握未来;金融是国家的命脉,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互联网巨头发展的金融业务,不应该收归国有,但是将其股权掌握在中国投资者手中是必要的。依据这一思路,我大致梳理了国内四大巨头需要进行业务剥离和股权变更的业务。值得提出的是,这份清单并不全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补充。
  四大巨头可分拆的业务领域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国内“接盘”的潜在对象和可能的处理方式。
  投资对象方面,国内合适的投资者主要是创始人团队、企业员工尤其是高管、国内专业投资机构、政府基金和国资企业、国内其他企业。
  下面对每类投资者进行分析:
  第一,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这样的创始人,以及他们的创始团队成员,应该是最合适的“接盘者”。首先,他们具有最大的权威,能调动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以个人名义设立公司,作为股权的接受实体,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第二, 除了创始团队,通过员工持股的方式,来“侵蚀”外资,是另一个重要的方式。今年7月,腾讯发布公告称,发行1787万新股奖励10800名员工。按照7月10日腾讯控股收盘股价271.6港元计算,这笔奖励价值48.5亿港元(42.2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腾讯市值30000亿来计算,这比新股奖励将占腾讯总股份的0.14%,虽然占比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跟华为一样,启动员工持股计划,通过股权或期权设计,扩大员工持股比例,尤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这些业务领域的员工持股,具有重要的意义。蚂蚁金服曾公布过目标股权架构,即40%由员工持股,另60%股权将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这是很好的开始。
  第三,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内财富不断积累,可投资的个人和机构数量增多。而且,这些“热钱”也在找好的投资标的。而互联网巨头每年都经历百分之几十快速成长的新兴业务,无疑是绝佳的目标。新技术领域专业投资机构的数量、资本实力、专业性都在提升。这些专业的投资机构,完全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介入巨头的新兴业务领域,稀释国外投资者的股份。当然,这少不了BAT这些巨头本身的“配合”。
  第四, 中国政府应该是最有钱的,每年也会进行大量的基建投资,还有大量的产业基金。这些钱完全可以有效利用起来,在迎接BAT这类巨头股权尤其是具有战略价值业务的股权方面,发挥积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还是以蚂蚁金服为例,其A轮融资中全国社保基金参与了投资并持有5%股份;292亿元的B轮融资中,增加了大量的国资投资者,本轮融资新增战略投资者包括中投海外和建信信托(中国建设银行下属子公司)分别领衔的投资团,而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中邮集团(邮储银行母公司)、国开金融以及春华资本等在内的A轮战略投资者也都继续进行了投资。相信经过这些融资后,上市后蚂蚁金服的资本结构就比较理想了。值得提出的是,引入国资背景的战略投资者是必要的,但也一定要掌握好度。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不能让他们“拖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来说,国资背景的股份不应该超过30%,即使是互联网金融领域也不要超过40%。
  第五,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虚拟产业,跟实体经济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类具有基础通用价值的领域,对广泛行业领域的企业都有重要影响。为此,通过一定的股权投资,通过“资本联姻”的方式,加强互联网巨头与实体企业的联系,对于促进相互的业务发展也有好处。当然,这部分的股份占比也不宜过高,一般不会超过20%。
  具体的股权变更方式,大概率是通过业务分拆后独立融资并在国内上市的途径来实现。
  股权变更“三部曲”
  首先,BAT等互联网巨头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业务分拆出去,但同时保持业务的连续性。根据当年阿里分拆支付宝的经验,可以通过支付知识产权和专利费的方式,给原来的公司给予一定补偿。
  其次,新公司以独立实体进行多次融资。创始团队尤其是几个主要控制人会在新公司中占大部分股权,另外通过多次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大多是国内机构,有些还拥有国资背景。
  最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待时机成熟时,在国内上市。至于是在哪个市场上市,还不一定。这个一方面得看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也得看中国各个资本市场的建设情况。互联网巨头拆分出的新兴业务实体,比较大的概率是在A股上市。因为这些巨头一般体量都比较大,动辄上千亿的估值,这需要很大的市场盘子。就一般民众而言,能有更多具有高成长性和长期持有价值的投资标的,是一件好事。对于提振A股市场,也必将发挥深远影响。
  【郑重申明】
  本文是基于公开资料,提出作者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保证文章引用资料的准确性。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共同探讨。另外,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是中国的骄傲,为他们的成就衷心的感到高兴,本文只是表达一些担忧,希望能引起重视,尽快行动起来。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软件网(http://www.soft6.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软件网或昆仑海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任何行业、传播媒体转载、摘编中国软件网(http://www.soft6.com)刊登、发布的产品信息及新闻文章,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本网站载明的相应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并在其网站上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且转载、摘编不得超过本网站刊登、转载该信息的范围;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昆仑海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