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厂商是应该发展垂直应用,还是做开放平台?

[摘要]AI厂商是应该深耕垂直领域,还是做平台做生态?
近期,参加了海云数据的融资发布会,会上宣布海云获得了IDG领头的B轮1亿元融资。我感觉这倒没什么,毕竟AI领域这么火,融资早已不是新鲜事。倒是海云发布的一个“双亿元AI扶持计 划”,以及会上提及的“智慧城市AI产业路由器”概念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AI厂商是应该深耕垂直领域,还是做平台做生态?

首先来看看海云的平台战略,以及他背后的逻辑。在发布会上,海云数据CEO冯一村详细讲解了AI战略,提出AI能力服务的商业模式。何为AI能力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海云通过发展自己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联合合作伙伴,赋予端用户AI应用能力。此前,海云数据对自己的定位是大数据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导者,这是海云数据首次提出AI能力服务这一理念。在冯一村看来,“所有IT建设应该是围绕着能力而非功能进行,核心的目标是帮助用户提升能力,无论是变现的能力还是提升效率的能力。海云之前的可视化就是功能型的服务,今后海云数据将把能力服务作为重中之重。新的能力服务必将成为整个企业服务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环节。”

跟物理实体不同,信息系统没是个虚拟的存在,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可以零成本的快速复制。在AI领域,如果一家厂商能够将语音或图像识别的准确率提升到很高的程度,那么整个行业就拥有了相同的水平。其他厂商再经历一遍同样的算法开发和数据训练过程,实际上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能不能某家厂商把AI能力提高到比较高的水平,然后将其能力共享出来呢?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但也需要相当的实力和胆识才行。

海云想做这样一件事情,不管结果如何,我想都是值得称赞的。要做成一个优秀的AI平台,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要做哪些事情呢?我想有三个方面尤其关键:

第一,你开放的是什么AI能力,这个能力够强吗?除了谷歌TensorFlow这类通用AI软件开发架构,比较有平台潜力的细分领域包括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图像识别、无人驾驶这几个领域。要做平台,首先要你自己的能力够强。在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领域,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识别准确率。海云先前在做的唇语识别,是属于图像识别的一个细分领域,据介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仅有包括谷歌旗下公司DeepMind在内的少数企业在这一AI领域进行研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准确率应该是有保证。

第二,要打造平台,需要足够的财力支撑。要打造一个AI平台,除了技术本身过硬外,雄厚的资本实力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平台是个烧钱的游戏,你得有足够的钱,才能支撑到平台盈利的那天,不然就会死在“黎明前的黑夜“中。发布会上,海云数据发布了“双亿元AI扶持计划”,其CEO冯一村声明愿意将投资人投资给海云的钱,共享给其他创业者。在共享AI能力的同时,共享资本能力。

第三,平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整个生态体系作为支撑。生态这个概念,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并没什么新意。在这次海云发布会上,提到的“智慧城市AI产业路由器”倒是很有意思。据介绍,海云所打造的智慧城市的AI产业路由器是一种新的商业思想、商业文明的探索。产业路由器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广泛的、普适性的商业机会,是一种底层商业逻辑的改变。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品类都存在一种产业路由器的机会。产业路由器是B2B模式的创新与迭代,是基于存量经济、共享思维的一种再造、创新。

在AI领域,无论是人才还是资源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上人类曾经经历了两次AI产业的高潮和低谷,我们已经等待太久,对于发展AI技术和产业具有迫切的渴望。希望AI领域能共享稀缺资源,加速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从AI能力、资本实力、生态构建三个方面,海云数据应该说都占据了一定的先机,希望他能走得更远。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软件网(http://www.soft6.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软件网或昆仑海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任何行业、传播媒体转载、摘编中国软件网(http://www.soft6.com)刊登、发布的产品信息及新闻文章,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本网站载明的相应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并在其网站上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且转载、摘编不得超过本网站刊登、转载该信息的范围;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昆仑海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