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无支付牌照”之殇

[摘要]一张礼品卡,这次真的戳中了携程的痛处。
一张礼品卡,这次真的戳中了携程的痛处。

  5月25日,一份署名张发海律师的实名举报称,作为国内最大的在线旅游服务平台的携程,涉嫌在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情况下发售以礼品卡为载体的预付费卡。

  随后26日携程公开发声明表示“礼品卡属于单用途卡”,紧接着律师又发实名微博,质疑携程公开声明中的的说法。双方一来一回,把携程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但在笔者看来,对于携程是否违反了央行关于支付业务以及预付卡业务等相关规定,以及携程所发售的礼品卡究竟是属于单用途卡还是多用途卡?这都并不是此次事件的核心。

  真正的核心在于,多年来“无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携程,一直在默默的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一再违反监管规定。在客户预付款和应付供应商货款之间一直都存在一个账期,从而也形成了账面上过百亿的现金流以及资金池。

  在传统的渠道商盈利模式中,这种通过账期形成的资金池一直是渠道商的重要盈利来源,然而随着OTA行业乃至整个电商行业的佣金模式走向终结,阿里和腾讯都已经在其电商业务背后构筑了强大的网上支付以及短期信贷和投资理财金融服务,而此时的携程,支付端和金融服务成为其最大的短板。

  通过礼品卡这样的预付卡形式,无疑可以进一步延长资金的账期,同时也可以提升客户的粘性,但与此同时,如果这一金融业务缺乏可靠的支付端,同时又没有获得官方许可,终究存在着巨大的运营风险,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百亿资金滞留账面

  翻开携程网(CTRP.O)历年的财务报表,最为亮眼的就是过去几年来主营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尽管这期间的净利润波动不定,但是公司账面上始终拥有着巨额的流动资金。

  财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末、2016年末、2017年一季度末,公司账面上仅货币资金就分别达到192.16亿元、184.35亿元和189.2亿元。

  而除了现金之外,公司账面同期还分别有82.36亿元141.13亿元和148.99亿元的短期投资,仅这两项就占到公司流动资产的67%-72%的比例。

  之所以在账面上产生如此巨额的货币资金,主要是来自于公司预收客户的付款,以及延后支付给上游供应商的付款。

  从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端不难看出,截止到2015年末、2016年末、2017年一季度末,公司预收账款为59.56亿元、81.91亿元和62.76亿元,同期账面上的应付账款分别为59.45亿元、72.79亿元和64.17亿元。

  通常,各个行业的渠道商都会在预收下游客户付款以及给上游客户借款之间拥有一个时间长短不等的时间差,从而形成资金的账期,期间所产生的利息收入也被渠道商作为收益纳入报表。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线上交通和酒店等业务交易平台的携程,在用户通过携程APP购买机票和酒店房费后,就会完成费用支付,而携程往往会在几天之后或者是月底才会和商家进行结账,这期间自然也存在长短不等的账期,从而也会形成资金沉淀。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账面上的资金沉淀还在持续增长。

  从其中的一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携程网在下游客户和上游供应商之间的付款关系:公司在2015年底的时候,账面上的预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同比增幅分别为51.3%和158%,到了2016年底,其预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同比增幅分别为37.5%和22.4%,而在今年一季度末,其预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这两项的同比增幅,就分别达到了42.5%和6%。

  从财务数据上不难看出,公司对上游供应商应付账款的同比增幅持续下降,原因在于对上游客户的议价能力下降,结算账期变短。

  至于这期间公司在预收账款上却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原因并不在于携程网对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增强,相反,对比公司同期确认收入的增幅可以看出,这种议价能力也在下降。

  而此次爆出的携程网通过发售礼品卡的形式,提升下游客户的预付费,自然也成为公司期间能够在预收账款上保持高增长的一个注脚。

  5月25日爆出的礼品卡涉嫌违规事件,让市场为之一惊,要知道,如果这一业务被监管认定为违规,将对未来携程的预收账款收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波及到携程的整个资产负债结构。

  “无牌”携程,谁的痛?

  纵观现在的携程,愈发加速布局海外。不仅成立了海外公司,同时在美国、日本等地的产业链资源上也有多次大手笔的布局,梁建章此前也表示现在携程的主要工作还是把国际目的地领域的产品做好做深。 6月,携程再次宣布深度布局澳大利亚市场。

  最近几年,随着携程不断通过布局海外、并购等外延式增长,公司账面上的流动资金也越来越多,从而产生的沉淀资金也越来越多,数以百亿的资金如果仅仅是以活期资金停留在银行账面上。

  这样的现状,对于携程而言,显然是尴尬的。在外界看来,携程在布局海外的同时,会受到国内金融业务“不合规”的牵累;而在携程加速海外业务的同时,作为在美国上市的携程能不能先做到国内金融业务的合规经营?

  通过历年年报数据显示,携程公司的货币资金除了一部分用于流动资金之外,还有一部分通过短期投资的方式获取更高的利息收入。

  从2014年到2016年,携程网账面上每年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分别为3.05亿元、4.46亿元和5.67亿元。

  在外界看来,每年账面上的上百亿元流动资金产生的数亿元利息,对于携程而言应该值得高兴。然而事实上,在这笔财富的背后,也有携程网难以名状的痛楚。

  对比携程网和阿里巴巴(BABA.N)、京东(JD.O)等两家电商平台可以明显看出,在短期投资的比例上,携程网要明显高于这两大电商平台。

  究其原因,阿里巴巴和京东都已经构筑了相对完整的互联网金融布局,资金在客户、电商平台、供应商和金融服务平台之间形成了一个融资、投资、支付和交易的闭环。

  相比于实物消费,作为重要消费场景的旅游消费很早之前就已经被金融行业关注,这其中涉及到的分期付款、保理以及退税等各种金融服务,已经被各家OTA平台视为下一个重要的战场。据易观智库此间所做的一个预测数据,旅游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仅在2017年就将达到221.9亿元的规模。

  面对这一庞大的市场空间,各家OTA平台纷纷推出针对性的旅游金融产品,携程方面的高管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旅游金融将是携程未来的重点布局方向。

  事实上,携程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的布局并不晚,早在2013年的时候就已经成立了金融事业部,但是随后,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起云涌的三年间,携程网仅仅是推出了“携程宝”、“程涨宝”等几款只具有预付款性质的金融产品,并不具备理财特性。

  和阿里巴巴、和腾讯、和京东相比而言, 2016年1月18日,携程宣布其专门成立携程金服业务板块。就成立了板块,然而怎奈除了和万事达、JCB等金融机构合作之外,本身缺乏支付业务牌照的携程,并无其他亮点。

  缺少“支付牌照”的携程,无论是在支付端上,还是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上,都难以全面展开。这也导致了,面对众多已经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来说,尤其是面对BAT、美团点评、唯品会等互联网平台,携程都有一种难言的痛楚。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