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的生态和边界

[摘要]今天云计算的竞争,是生态与生态的竞争,而不是单纯技术的竞争。阿里云只会碰标准化、规模化、有重大技术挑战的项目,例如计算、存储、网络、安全、数据库、中间件、人工智能等平台能力,而更多垂直型、以行业应用为核心的服务则放手由生态伙伴来做,这是阿里云清晰的边界。

阿里云越来越开放,阿里云生态越来越落地。

这是云栖大会·成都带给我的直观感觉。

启动1100生态密码,加速云合计划进程

云栖大会成都峰会上,阿里云联手思科、SAP、Informatica、NetApp、中标软件、用友畅捷通、泛微、Fortinet、联想云等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共同开启云市场软件品牌馆,并推出商业软件15天免费试用计划,将投入1亿元的云计算资源和软件使用费,希望带动100万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因而也被称为“1100生态密码”。

对于这一动作,阿里云运营总经理杨名表示,企业级市场的云计算需求被激活,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希望“触云”。阿里云市场的目标是成为这些企业与优质软件商的链接平台,让商业软件能从应用层帮助用户解决更多场景化、业务化的需求,让百万企业享用到云计算这一普惠科技。

以往企业的信息化需要借助昂贵的软硬件解决方案,企业不堪重负。《2016年中小企业信息化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

现在,企业可在阿里云市场“品牌馆”进行在线咨询、购买、部署、续费企业所需的全部软件,这将整体降低企业使用国内外商业软件的门槛。包括SAP Business ByDesign、NetApp混合云私有存储服务、Informatica云数据集成等知名商业软件和解决方案已正式上架,Cisco、富通天下、Check Point等近百家与阿里云达成合作的品牌知名企业也将在近期陆续入驻。


阿里云运营总经理 杨名

与此同时,阿里云还在行业内率先推出商业软件的免费试用。部分商业软件,企业可在购买前先行免费试用15天,产生的软件费用和云资源消耗由软件商和阿里云共同承担,这也规避了企业一次性投入数十万元采购软硬件后,发现“不适用”所造成的损失。

阿里云生态布局一览

阿里云在国内云计算服务商领域可以说是遥遥领先,而阿里云生态,即便是各朵云纷纷构建云市场、推出云生态战略的格局下,同样处于领先。

实质上,阿里云自“云合计划”推出以来,其生态建设之路便一路加速。

2014年8月,阿里云启动“云合计划”,旨在聚集合作伙伴、构建新的云生态体系,为企业、政府等提供一站式云服务。2016年10月,该计划迎来升级,阿里云云合计划2.0发布,以汇聚和链接、开放的技术、抽象封装的互联网能力、人才创新孵化为出发点,构建阿里云生态体系。

目前,阿里云生态形成了包括产品生态、行业生态、区域生态、教育生态、云市场在内的复合生态。产品生态方面,阿里云开放了90+产品层面的合作,比如用友、SAP等合作伙伴,基于阿里云的基础产品上,开发和集成形成自己的产品。

行业生态方面,阿里云通过与合作伙伴合作,建设形成2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包括大数据、金融、安全等,很多客户的背后除了阿里云,还有合作伙伴的身影。

区域生态上,阿里云发展了5000家以上的合作伙伴体系,其中包括授权中心50余家,覆盖全国所有一、二线城市和部分三、四线地区。

教育生态方面,阿里云还发展了180+合作院校和20+培训教育合作伙伴,培养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云安全和人工智能五大专业方向人才,培训赋能生态开发者10万+人次。本次大会上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宣布共建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便在此列。

云市场作为阿里云生态的重要支撑单元,近两年同样快速扩展着版图。作为软件和服务的线上交易交付平台,云市场正在打造云计算行业的AppStore,目前已经与12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在售覆盖基础软件、代维&服务、解决方案、网站建设、企业应用、云安全、数据市场七个类目的4000多商品。据介绍,基于阿里云市场,2016年有10家软件企业季度交易额过100万,3家合作伙伴的季度交易额过千万。

此外,阿里云合作伙伴总经理荆慧在当天的云市场分论坛上说到,阿里云生态将加大推动中国中小企业智能转型,实质上,阿里云已经在各省推动企业上云工程,例如上海“工业互联网创新专项”项目,北京“上云是常态,不上云是特别”,山西“省级大数据”,江苏“1+30+300”工程,浙江“云上企业:十万企业上云”计划,陕西“22个行业云建设”等等,推动着产业、企业的制造智能化、营销智能化等。

动作频频,推动普惠技术落地

实质上,回头看阿里云生态战略的一路,可以看到的是阿里云越来越开放,阿里云生态越来越落地。从阿里云生态战略推出,到云合计划启动,到云合计划2.0,再到现在的1100生态密码,生态伙伴在阿里云生态中的角色之间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最早,合作伙伴以代理、销售阿里云产品为主;第二阶段是产品融合、技术开放阶段,云合计划启动后,大量系统集成商、专业服务厂商入驻云市场,开始基于阿里云开放出的技术能力,进行产品的整合,从而提供新的产品与服务形态。

第三阶段是授权服务中心阶段,阿里云将客户资源与合作伙伴共享,经用户允许后,合作伙伴可以代表阿里云提供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上门服务。

从单纯销售到产品技术开放,再到客户资源开放,一方面体现阿里云延续开放的理念,另一方面代表着阿里云生态在实际落地方面的不断推进。

其实,阿里云在与伙伴的合作落地方面,一直动作频频。仅在近期与企业服务领域的合作,便先后与公司宝、畅捷通、创业黑马等企业推出G系列产品“云上17”,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在云计算、SaaS软件服务、运营服务交付能力、媒体和资本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为各地孵化器、产业园进行落地赋能,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属性的一站式赋能;与畅捷通、洛可可联合发起“创时代Club”。这一次1100生态密码同样如此,阿里云正一步步让生态合作加速落地。

用友自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以来,一直也是阿里云的核心战略伙伴,在产品、技术、市场、组织文化等多个层面有着深入合作。作为用友成员公司,畅捷通是专注在小微企业财务及管理云服务领域的优秀企业,近期与阿里云不断碰撞。

对此,畅捷通总裁杨雨春表示,新经济环境对小微企业而言是机遇,但同时也是挑战,畅捷通作为一家财务及管理云服务提供商,希望用“人财货客”一体化赋能小企业,协助小微企业达成生意管理全面升级。与阿里云的合作,一方面能够基于成熟的IaaS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安全、稳定的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品牌、市场层面的联合,让更多的落地举措能够服务到小微企业。同时,新技术应用背景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精准的,而精准的关键要素是在线和数据智能,畅捷通与阿里云的合作能够加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落地,让小微企业享受到普惠技术的利益,实现在线与数据智能。


畅捷通总裁杨雨春 

中标软件则是国内国产操作系统的代表厂商,与阿里云的合作对中标软件有着不同的逻辑。一方面是同样的品牌、市场联合,更为重要的意义则是战略层面的考量。我们都知道,国产基础软件领域一直存在着应用层匮乏的困扰,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数据库等均是。虽然在国内厂商的努力下,正在积极追赶国际品牌,但无法避免的是应用兼容问题,即便是很多基础软件已经证明市场的可用性,甚至部分维度的领先性,然而为国产基础软件开发的应用过少,使得很多基础软件很难在企业市场形成大规模的应用。

中标软件副总经理李震宁表示,目前5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已经应用阿里云,从市场大势方面自然需要与阿里云合作。同时中标软件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党政国防,这与阿里云客户群体非常契合。此外,阿里云生态中的大量合作伙伴,将会是契合基础软件的配套应用,这对中标软件来讲就有战略价值。因此,无论是从品牌考虑,还是从客户实际情况出发,中标软件与阿里云的合作都将对其起到有力支撑。


中标软件副总经理 李震宁

阿里云生态的开放,阿里云的边界

阿里云的生态是开放的,不仅仅是在国内市场加大推动生态体系建设,在海外同样。近两年,阿里云与思科、SAP、埃森哲等陆续达成合作,同时随着阿里云国际化战略的推进,阿里云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起数据中心,让全球都能够收益云计算带来的价值。

当然,这也带动了阿里云生态及生态伙伴的出海。杨名认为,中国企业到国外单兵作战没有优势,但是如果组团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则具备充分优势。随着阿里云的出海,大疆等一系列中国企业也在开始国际化业务。

关于生态,提到开放往往伴随着边界问题。实质上,作为阿里云生态的核心主导者,阿里云的边界在哪?本次大会上,笔者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阿里云对于企业级业务、垂直行业的理解,甚至已经超过传统软件公司。

杨名在接受采访时回应,“能够对行业理解深入,是因为我们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基于伙伴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和经验行业性,阿里云打造出很多成功的案例。”并且笑谈,“合作伙伴做得好,那我们当然依赖合作伙伴。”

阿里云生态其实代表着阿里云对于云计算的理解。杨名介绍,阿里云所理解的云计算是平台,其是社会化的计算平台,会与天猫的模式类似,阿里云是平台中的一份子,充当着运营者的角色。而阿里云生态则是通过阿里云与伙伴相互赋能,让云计算成为普惠科技,而不是让阿里云成为普惠科技。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曾表示,今天云计算的竞争,是生态与生态的竞争,而不是单纯技术的竞争。阿里云只会碰标准化、规模化、有重大技术挑战的项目,例如计算、存储、网络、安全、数据库、中间件、人工智能等平台能力,而更多垂直型、以行业应用为核心的服务则放手由生态伙伴来做,这是阿里云清晰的边界。

阿里云的生态是开放的,是无界的。但同时,阿里云的边界也是清晰的。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软件网(http://www.soft6.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软件网或昆仑海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任何行业、传播媒体转载、摘编中国软件网(http://www.soft6.com)刊登、发布的产品信息及新闻文章,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本网站载明的相应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并在其网站上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且转载、摘编不得超过本网站刊登、转载该信息的范围;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

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昆仑海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