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中国智能制造标准化应该向德国工业4.0学点什么?

[摘要]德国制造走向工业4.0,从标准化起步,目标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确保德国制造的未来。而中国制造正在变革升级,“互联网+制造”就是“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是以加快新一代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而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就是让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一个重要举措,其重要性不亚于战略本身的提出。中国制造如何在与德国制造竞争中发展?中国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应该从德国学点什么东西?

产业的竞争在于标准。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形成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征求意见稿)。根据发布的文章显示,对该指南有意见或建议,应该在2015年10月30日前反馈。

与此同时,早在德国工业4.0概念提出的2013年的年底,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就发表了德国首个“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以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德国制造走向工业4.0,从标准化起步,目标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确保德国制造的未来。而中国制造正在变革升级,“互联网+制造”就是“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是以加快新一代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而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就是让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一个重要举措,其重要性不亚于战略本身的提出。

中国制造如何在与德国制造竞争中发展?中国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应该从德国学点什么东西?


用标准引领智能制造发展

在迈向智能制造的征途中,竞争与合作并存。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计划,德国提出了工业4.0,中国则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争夺现代制造业领头羊地位之战充满悬念。

德国的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4.0的本质是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标准之争,实际上是美德之争,他们均希望领导工业革命。

中国政府选择了德国标准,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优势竞争、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四大转变,实施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八项战略对策。当然中国的野心绝不限于跟随,而寻找机会弯道超车。

为了保障工业4.0的顺利实现,德国把标准化排在八项行动中的第一位,同时建议在工业4.0平台下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门处理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的问题。

那么,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出发点是什么?在推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也应高度重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及时制定出台“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引导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2015年版)中明确了标准化的重要性。指南指出:“标准引领创新、标准是国家利益在技术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是国家实施技术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面对智能制造和“物联网+”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并成套成体系的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引领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争取话语权

在德国“工业4.0”实施建议的8个优化行动领域中,标准化列于首位。依据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德国已在国家层面、欧洲层面以及国际层面推进“工业4.0”标准化工作。包括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设立“工业4.0”相关的战略咨询小组,规定、审核与“工业4.0”/智能制造相关的现有标准、使用案例及当前工作,确定是否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对TMB拟采取的措施提供建议,对其他的全国性、区域性和国际性活动进行监控,并在合作机制方面向合作伙伴、尤其是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和ITU-T(国际电信联盟)提供建议。德国标准化协会(DIN)与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已经于2015年6月17日在柏林签署谅解备忘录,协调德国标准化协会(DIN)与工业互联网联盟(IIC)相关的活动。

标准化已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活动,更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逻辑,标准化在各历史阶段发挥了其时代价值,新技术与新业态为标准化价值体系变革带来了新的驱动力。因此,中国在智能制造标准化过程中,应该借鉴德国的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争取在标准制定中的发言权。同时,中国还要着力实现标准的国际化,使得中国制定的标准得到国际上的广泛采用,以夺取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积极采取国际标准和先进国家的标准

工业4.0战略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人、机器、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必须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为德国制造业确立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了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将主要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二是强化基础领域标准体系建设,三是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四是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建立的标准体系如下:


在智能制造标准化中,我们应该像德国学习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德国标准化学会(DIN:DeutschesInstitutfuerNormung)所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目前,依据中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对智能制造领域相关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体系所涵盖的智能制造7大标准领域中,共有现行标准446项,制定中的标准169项;待制定标准449项,共计1064项。

二是建立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国制造”的质量,还整体提升了“德国制造”的竞争力。

三是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同时也要积极采取先进国际的标准,保持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对国际标准的采用,等同和等效采取尤为关键。

接受德国工业4.0标准,就要学习起神,并在中国制造2025中推行。因此,标准化只是一个开始,中国智能制造前途远大,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