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上演一场“大跃进”

[摘要]两会将“互联网+”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引发了投资者对互联网+概念股的追捧。基金经理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谈到“互联网+”貌似人人都是专家,比如,很多基金经理都认为互联网+就是让互联网成为传统产业的内核。这个总结的确很棒,很贴切。
       两会将“互联网+”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引发了投资者对互联网+概念股的追捧。基金经理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谈到“互联网+”貌似人人都是专家,比如,很多基金经理都认为互联网+就是让互联网成为传统产业的内核。这个总结的确很棒,很贴切。

而作为一名互联网人,对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这个“风口”,并没有基金经理那种新鲜感,也可能是一路走来看的太多。早在2010年我就曾写过一本书《融合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开篇就曾谈到“互联网是产业融合的催化剂”。经过长久的观察,我对于“互联网+”的新认知包括三个层面:是部分传统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是传统服务业从业者的噩梦、互联网+存在严重泡沫。

互联网+,帮助部分传统产业升级

其实,并非所有产业都会受益“互联网+”,只有那些具有难以颠覆的技术、资源、平台的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才能得到升级。比如,家电、医疗、制造这些产业。

家电产业可以依靠互联网实现联网、智能控制;医疗产业,可以实现智慧医疗;制造业可以实现机器人生产和精益生产。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看到的是,智能家电的升级是否可以带来传统家电企业营收的增加?小米公司称做手机硬件可以低利润,依靠增值服务赚钱。那么,家电联网后,可以依靠增值服务赚钱么?暂时还看不到盈利的机会,只是增加了成本而已。

而这些比较“重”的产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互联网能否有效提升这些支柱产业的生产效率、利润率以及增加就业岗位成为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从目前来看,互联网对支柱型传统产业的影响微乎其微。

因为支柱产业的升级不能靠互联网,而是靠核心技术的突破。但是我们发现当前在通信技术、芯片技术、软件技术、能源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都处于缓慢前进,甚至都在吃多年的“老本”,比如,4G、5G的核心专利仍然是90年代的技术。

互联网+,是传统服务业者的噩梦

最容易被互联网+颠覆的产业是服务业,因为这个行业属于“中介”产业,而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去中介。于是,我们看到万达百货开始大规模关门,各大百货商场都不景气,路边的大量商铺开始关门,电商的到来直接将这些“中介”干掉。

同时,上门洗车、上门按摩、掌上家政等各类O2O服务正在将线下的家政公司完全替代,通过互联网平台替代家政公司直接连接了用户和服务人员,于是大量家政公司倒闭,这些从业人员多为土老板,根本无法实现转型。加之O2O创业是风投最热衷投资的产业,在资本的力量下,更是加快了颠覆传统服务业的速度。

腾讯、百度、赶集投资二手车交易平台、58同城大举进军家政业、小米进军家装,这意味着线下大量服务业都将无法幸免,而且这一次不再是升级,而是替代。同样,在出租车行业,打车软件就是要成为另一家出租公司,而且一上来就是全国性的,目前只是政策在抵御他们的入侵,但他们已经“先斩后奏”,与出租车同价位的互联网专车已经大规模上岗。

而服务业是低收入群体就业的主要部分,也是最无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因此最容易被颠覆,这也意味着大量低收入群体将面临失业。新的服务业将为年轻农村劳动力、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整个服务业水平也会因此大幅提升,可谓是福祸相依。

互联网+,同样存在严重泡沫

第一次互联网的泡沫发生在2000年,1997年美联储格林斯潘就警惕泡沫的破灭。互联网+有没有泡沫?有无泡沫,我们不能从部分基金经理的讲话中获得,股市、资本是嗜血本性,炒股都不想炒成股东。况且这种疯狂意味着推高风险,意味着吹大泡沫。

如果说2000年互联网的泡沫是因为互联网没有对传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吸引大量投资后难以产生现金流,导致投资风险集中爆发。那么,当前的互联网+也吸引了亿万投资,全民创业时代好似“大跃进”,人人都可以用泥造一个炉子,将铁锅杂碎扔进去练成“钢”?

当前的互联网+与2000年的互联网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很多互联网创业与传统产业结合,这意味着很多创业公司可能会有现金流产生,这不会让虚高的估值没有任何基础。然而以互联网+为风口的投机行为、洗钱行为却一直在发生,比如,湘鄂情收购快播、天润控股收购上海旭游、大东南收购游唐网络、冠鹏鞋业收购乐淘。

当然还有些互联网公司叫嚣着要进军汽车制造产业,这些都大幅推高了企业的股价,而在这疯长的股价背后就是巨大的泡沫。因为这些炒作题材的做法最终都无法用业绩兑现。而在投资行业,由于股权众筹规则的出台,新三板的大规模开放,让很多创业公司可以轻松上市交易,而这些由风投投资的小型公司很多都难以生存,业界有C轮死的说法,但新三板无疑让风投找到了接盘者。

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就是在互联网概念股疯长、指数飞天、市场利率大幅下降的前提下发生的,而今天我们似乎又看到了2000年的景象,这值得所有投资者警惕!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