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陷“隐私门”的小米该反思一下了

[摘要]小米如果不学会检讨和反思,势必在国际化进程中遭受重创。台湾监管机构先后给小米2次警告,这已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估值500亿美元后的小米最近很嗨,接受福布斯中文网记者采访的雷军,居然放出一句狂言:四年里唯一的错误是把小米少估了一个零!

就在雷军兴高采烈的传播自己犯下的错误时,台湾电信业监管机构给小米当头一棒,小米苹果等12家公司违反隐私保护法。就在今年8月份,小米已经陷入了“隐私门”的漩涡,并被台湾、香港、新加坡三地监管机构调查。时隔三个多月,小米再次陷入“隐私门”,这着实让人费解。

品牌维护的硬伤

小米这一品牌无人不晓是不争的事实,但小米品牌的价值仍有待考证。尤其是在媒体曝出小米市值突破500亿美元后,小米品牌的价值已经成为小米面临的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雷军而言,小米品牌的维护已经成为一个硬伤。

小米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更多的是靠噱头。从最初做1999元的高性价比智能手机,到所谓的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以及无所不能的小米智能路由器,小米一直用低价和制造工艺等一系列的噱头来吸引用户。

在四年的成长过程中,小米不断变换着营销词汇来吸引用户,维持小米这一品牌的热度。在华为、联想、酷派等竞争对手纷纷加入价格战,效仿小米玩起饥饿营销和噱头式的炒作后,小米寻找维持品牌热度的点也越来越困难。从历届新品发布会的营销宣传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小米在品牌热度维持上的乏力。

缺乏维持品牌热度的亮点并不可怕,“隐私门”、1799骂战事件和黄牛门事件,让小米成为媒体头条的负面焦点。在8月份为泄露用户隐私道歉后,小米再次陷入隐私门,这难道不是小米品牌维护上的最大硬伤吗?

野蛮式成长的巨痛

小米在品牌维护上出现的失误并非偶然,这是野蛮式成长过程中留下的隐患。事实上,小米野蛮式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不止品牌维护这一硬伤。相信很多细心的用户会发现,最近一年多来小米的负面越来越多。

从具体的产品来看,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智能电视,抑或是智能路由器这样的小产品,小米并没有一个扎扎实实做产品的态度。发热、反复重启等问题,一直到小米3才有所改善,但仍未杜绝。

最初,用户对于小米这个刚刚崛起的自主品牌还是有宽容之心的。可当小米手机一直没有解决发热量高和反复重启等老问题后,用户失去宽容之心亦是必然,大量问题就这样集中爆发出来。缺乏忧患意识的小米自然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当大量负面来袭后,小米有些茫然。正因于此,当小米在黄牛门事件发酵数月后,小米官方才用晒快递数据这一老套的手法来回应质疑。

一直以来,小米是骄傲的品牌,也是一个有点儿自大的品牌。在高速成长中,忽视了成长中遗留的问题,日积月累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隐患。眼下,小米在“隐私门”事件中连续两次被点名,是小米野蛮式成长矛盾的一个爆发点。只是,尝到野蛮式成长巨痛的小米,是否能够接受这一教训呢?

小米应该先检讨再反思

在小米3手机销售受挫后,小米已经开始反思。小米4注重工艺,是小米反思后的结果。只不过,在选择了开拓国际市场策略后,小米仅反思是不够的,还需要先检讨自己。

小米的迅速崛起,有很大的投机成分。无论是玩饥饿营销,还是对黄牛的视而不见,小米并没有像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大品牌一样循规蹈矩的做生意。进军台湾市场,被监管机构以虚假宣传为由罚款,这足以说明小米在国内市场有投机行为。然而,小米却以被台湾监管机构罚款为由大肆炒作,这是需要检讨之处。

眼下,小米两次被台湾监管机构以侵犯用户隐私为由点名,小米必须深刻检讨自己。几个月前,小米已经为侵犯用户隐私公开道歉,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说明小米并没有改正错误,而是抱着侥幸心理。

其实,黄牛门、1799骂战事件等一系列负面事件中,小米要做的应该都是先检讨自己,再反思。小米国际化的进程已经开启,并先后进入印度、台湾市场。国际市场情况比国内市场情况更复杂,小米如果不学会检讨和反思,势必在国际化进程中遭受重创。台湾监管机构先后给小米2次警告,这已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