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如何应对网购大浪潮?

[摘要]据《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网购规模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规模第一,网购消费者数量远超全球平均年水平。而用户行为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一个更新更大市场的出现。商业环境的改变,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是冲击也是机遇,如何整体融入新的环境和如何满足消费者动态需求上成为重点。
      据《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网购规模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规模第一,网购消费者数量远超全球平均年水平。而用户行为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一个更新更大市场的出现。商业环境的改变,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是冲击也是机遇,如何整体融入新的环境和如何满足消费者动态需求上成为重点。O2O的出现,无疑是帮助企业适应新型商业模式的良方,不但可以持续高热的把线上电商和线下实体店紧密的链接起来,将传统企业线下体验和线上方便快捷相结合,发挥传统企业的优势的同时,打造互联网电子化模式。据EnfoDesk易观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O2O市场整体规模达4623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69%。O2O一下子成为这个时代中企业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汇。

顺应趋势,许多传统企业开始疯狂的进行微信O2O尝试,有的企业迷信“扫码可以连接一切”,但只注重订阅号的下发,而忽视了线上线下体验;也有的企业开始盲目建站,认为只要建微店,就可主动营销,提高访客量、转化率、客单价实现自收银;还有一些企业高调进驻电商,从头到脚全部自己动手,但是传统企业转型电商经营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顺利。

在一次次的疯狂尝试中,传统企业开始发现转型O2O并不简单,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毫无起色,就是效果远远低于预期,许多企业不禁开始怀疑转型O2O是否正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多数企业对O2O的认识并不正确,想要完美转型,需要先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点,微信不仅是营销平台。很多企业将入驻微信看做是一个场营销,这并不正确。社交平台的出现,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当这段关系中掺杂了太多利益的时候,感情便变得不那么纯粹。平台中的用户每天面临铺天盖地的营销信息的时候,只能因厌烦而转战其他平台。微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第二点,O2O是企业与消费者的连接线。O2O从本质来说是做消费者数据的采集、分类和应用,意不在开发新的领域,而是拉动现有的。通过引导消费者,最大化的将消费者聚集到一起,进行交互服务,提升消费者体验感,从而提高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用有针对性的消息推送,拉动消费者消费,为企业增加盈利。

第三点,转型O2O是个大动作。转型O2O并不是简单的开个微信账号、开个网店那么简单。真正的O2O是须要把样品、门店、店员、派单等多种环节整合,与微信挂钩,需要进行系统化的采集与应用的。因此,就需要企业对自身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改变和调整,这也是很多企业在转型O2O中的难点。

了解了什么是O2O,下面就要考虑如何去做了。

传统企业在转型O2O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疑问,总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用户在哪里?商机又在哪里?二是传统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应对全渠道转型?三是传统企业如何结合微信的力量,实现线上与线下,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的有机融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四是如何利用O2O营销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线下实体业务价值最大化?五是如何结合微信营销来唤醒企业沉睡的会员客户,提升会员客户的潜在价值和忠诚度?对于这些问题,企业不妨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全运营流程的互联网化。也就是在线下的和最终消费者有接触的触点上,部署上互联网的入口,将线下的业务转化成为线上的业务,这是传统企业实现O2O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更深层次的O2O也无从谈起了;

第二,消费者体验再造。将企业的线上线下资源平台化,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个统一的接口,而现在的很多传统企业,线下线下销售的是把不同的产品,甚至用不同的品牌,看上去完全像是两个企业在服务消费者。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实现消费流程的简化。

第三,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营销体系。传统的线下体系以“售卖”为核心,在O2O时代,这种流程已经不可取了,企业需要频繁的和消费者产生互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赢得他们的喜爱。

不管是企业固守在线下、做纯电商或者是做O2O,生意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企业需要将他们的产品卖给消费者,并且从中获取利润,让企业得以不断发展、成长。不管用什么通路,企业需要用最低的营销成本实现最大的客户转化。在这其中,不论是线上、线下还是O2O,三种方式都只是企业完成生意的手段罢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中,企业会想尽一切办法打通线下通路,而现在,企业要做的就是利用线上,利用增加的通路,更好拉升他们的生意。O2O要做的,不是革命,而是优化企业多年的积累与资本,让它们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营销价值。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