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日企垄断:破除日本群狼共谋的行动

[摘要]8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对日本8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4家轴承企业价格垄断行为的处罚决定,罚款总额为12.35亿元。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反垄断执法部门开出的最大罚单,意味着中国对汽车及配件的反垄断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背景:8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对日本8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4家轴承企业价格垄断行为的处罚决定,罚款总额为12.35亿元。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反垄断执法部门开出的最大罚单,意味着中国对汽车及配件的反垄断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打击日企集体垄断,比打击美企垄断更有长远的意义。这是一场破除复杂的产业链壁垒、打架群狼共谋的行动。

在我眼中,美企、欧企垄断固然嗜血成性,但它们更喜欢单打独斗。日企则喜欢集体战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背后,与日本延续百年以上的商社模式深有关联。这个岛国的国民心态,一面纤细、安静,一面却暴戾、不安。大概地理环境决定了它们的思维认知。而其中的日本产业力量,在被欧美殖民以及它殖民亚洲的时代,就已经透露许多焦虑,它们的海外扩张与渗透,看上去分散,实际上都有一种集体情结。

12家日本轴承企业,接近一半分属于同一商社。尤其是其中规模最大的日立、日本精工、不二越等。

面对它们,比面对单一的美国巨头要困难得多。高通垄断案算十分复杂的了,它以为自己设计的隐秘收费模式,其实根本绕不过中国政府反垄断调查法眼。

而日企们从一开始,就更容易形成共谋。要记住,这次是可一起长达10年之久的价格操纵案。从性质上来说,是极为罕见也是极为恶劣的行径。

你知道,去年,中国曾经针对三星等面板巨头发起反垄断,几家巨头同样有长达6年的价格操纵,但仅限几家。

想想看,假如这些轴承企业,分属不同国家的话,会有如此长久的操纵案么?我认为,没有日本政府或某些政府机构层面的用意,是绝不可能出现10年间也没有任何信息泄露的。中国政府部门处之以10多亿元人民币罚款,对于它们来说,简直就是毛毛雨,从财务角度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日本商社还促成了更复杂更隐蔽的产业链协同垄断行为。2009年,我写过一篇《日企深入捆绑造成中国面板业整合之难》,揭露了日企如何靠着产业链协集体作战,将上广电NEC绑架至死的。

让我重新梳理几句吧。

当年,上广电集团被托管前几天,我曾与短暂担任过上广电集团总裁的付新华(现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有过几句电话交流。那一刻,他对我感慨地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每个人都能直面这个残酷的事实”,随后他沉默无声。

这残酷现实就是:这已经是一个被日企深度绑架的重大面板项目。上广电NEC,从诞生起,便逐渐成了日本三井、住友两大财团渗透中国平板领域的利益池,虽有本土产业链不够自主悲情,垄断却是残酷现实:

上广电集团前身是上海电视机厂一厂,78年从日立引进首条彩电生产线。10年后集团组建,2002年与三井成立合资公司;2003携日本住友旗下NEC在上海投资80亿设立第5代面板项目上广电NEC,中方控股。但形式上控股挡不住日企整体捉弄。上广电NEC技术、量产部门里几乎全是日本工程师,本土员工主要负责行政、业务管理。公司关键零部件、设备及材料采购,由NEC在日本建立体系。等于说,技术与利润最高的采购端被日本控制。因进口设备昂贵,上广电NEC的利润几乎被设备折旧吞噬。

日企更是步步为营,围绕项目落实外围绑架:2004年,住友与广电电子成立广电住金,生产电路板;2006年住友旗下电气硝子与广电光电子成立电气硝子广电,生产玻璃基板;同年,富士联手上广电成立上广电富士。三个企业都是日方控股。

同时,日方不动声色地渗透进上广电集团财务。2006年,三井、住友金融联手大和证券成立大和证券SMBC,注资上广电NEC 2500万美元,帮其国际融资;不久,大和证券SMBC成了上广电集团财务顾问。

请注意,日本企业是中国上海大型国企集团的财务顾问。

很多人只会一股脑儿反思上广电倒闭的国有体制因素。在我看来,若有中方原因,不过是中国产业链不自主。但是,日本人利用中国产业悲情,疯狂落实隐形垄断,玩弄中国关键项目于股掌之间,却是事实。

当技术、生产、采购、财务、融资等都被日本人掌控后,你以为它会将上广电打造成属于中国的有竞争力的平板项目么?会帮中国人赚钱?会将核心技术给予中国人?

醒醒吧。日本人在中国的IR情报,那是有目共睹的强大。而且,在商社网络中,这种全球情报网络、产业协同体系,会让这些群狼一般的日企利益均沾,它们内部竞争激烈,外部却是铁板一块。

这一次,所谓污点证人日立、不二越的主动承认操纵价格的垄断行为,不过是慑于中国反垄断风暴的持续,呈现出的一种常态化。它们知道这一次躲不过。污点证人不会真正动摇它们的共谋策略。

打击日企垄断,应该更关注它们隐蔽的共谋,当一家企业出现垄断苗头时,应在协同方身上继续深挖。如果只是实施单一个案式调查,它们的海外共谋策略,几乎让中国无法调查到任何蛛丝马迹。

打击日企共谋垄断,应该专门针对日企在华产业链、情报网络建立严格的监督、管控体系,从价值链层面规范市场行为。而且,由于日本轴承企业大部分业务复杂,针对它们的垄断调查,不应该停留在轴承行业,而应该密切关注它们内部体系的上下游动向,为今后更加深入的反垄断创造先机。

行文至此,略微补充多说几句。

反垄断总是滞后于垄断的现实,即便以后呈现常态化趋势,如果只是像这次一样只给予象征性、不具有本地生存威慑性的处罚,没有伴随本土企业技术提升策略的落实,这种动作就会像过去多年中国每年的学雷锋、扫黄打非、植树节一样,成为例行公事的行动,不但无益于破除垄断,反而还可能纵容出新的垄断心态。

就像这次长达10年的价格操纵,它对中国轴承行业、企业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影响,肯定难以估量。10多亿元的罚款,就是它们对于本土市场、产业、企业的最终补偿么?

放在带有国家意志、产业链集体作战的日本商社身上,这种没有威慑力的判决,只会促使日企业走向更复杂、更隐蔽的垄断世界。中国反垄断的成本以后会更加高企,在中国相关产业真正崛起前,所受的伤害恐怕会更深。

真正的反垄断,应该是市场化企业的倒逼行动。这一轮,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政府层面的行动,没看到被外企侮辱、损害的中国企业直接发起的发垄断诉讼。也许许多案例背后都有本土企业身影,但如仅仅由政府采取统一行动,它形成的更多是行政性的威慑力,而无益于提高中国产业、企业反垄断的意识,并弱化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自由竞争形象。

而且,只有那些身处前沿的产业链企业,才深知垄断之苦,面对日企集体的共谋垄断,在未来的竞争中,只有让它们形成统一归口、抱团作战态势,不被各个击破,而中国政府则辅之以强大的法律、政策、行政监督力量,才能更为有效、专业的破除一些垄断。

当然,种种策略之下,如果没有伴随本土企业自身内部创新的行动,如果我们自己不争气,反垄断策略再美好,最终它也将不过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甚至虚伪的市场狂欢。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