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司回迁制造业:走群众路线也是投资

[摘要]不少电子制造商正计划着把生产线拉回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美国,摩托罗拉就将制造出第一部背面刻着“美国制造”的手机--Moto X。对此,有舆论指出,电子产品制造业正早重返美国。不过,Moto X在美国进行的仅仅是不值钱的最后一步--组装,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这么做只是为了用消费者的心理做营销。
     不少电子制造商正计划着把生产线拉回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美国,摩托罗拉就将制造出第一部背面刻着“美国制造”的手机--Moto X。对此,有舆论指出,电子产品制造业正早重返美国。不过,Moto X在美国进行的仅仅是不值钱的最后一步--组装,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这么做只是为了用消费者的心理做营销。
电子制造商正计划着把生产线拉回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美国,摩托罗拉就将制造出第一部背面刻着“美国制造”的手机--Moto X。

电子制造商正计划着把生产线拉回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美国,摩托罗拉就将制造出第一部背面刻着“美国制造”的手机--Moto X。

8月1日,被谷歌收购的摩托罗拉官方发布了Moto X安卓系统智能手机。在其广告里,摩托罗拉称这是第一款在美国生产制造的智能手机,广告中标榜这款新手机将“你来设计,美国组装”。

除此之外,在五月,苹果宣布计划其Mac Pro将在美国组装。另外IBM也计划让联想将部分PC生产线搬回美国。有业内人士认为,联想计划在北卡罗来纳州开始小批量生产ThinkPad和ThinkCentre系列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及平板电脑产品。此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谷歌的明星产品谷歌眼镜也将在美国加州圣克拉拉进行组装。

表面上看来,电子产品回美国制造是以后的趋势,不过,虎嗅网的评论却认为,无论谷歌眼镜、摩托罗拉X Phone还是苹果的Mac Pro就规模而言都不是核心产品。相比较每月1000万台销量的iPhone和Galaxy智能手机,它们都只不过是科技巨头的小小爱好。

不仅如此,《华盛顿邮报》也报道称,摩托罗拉手机在美国的进行的是制造的最后一步--组装,仅仅占整部手机制造费用非常小的部分,而手机的芯片、电池和显示屏这些最值钱的部分都在中国的公司生产。例如,根据研究公司iSuppli的估算,三星Galaxy S4价值229美元,但组装费只有8美元。由此看来,在美国工厂进行的步骤实则是最不花钱的一步。

既然组装成本这么低,为什么这些老板还要回美国再建个工厂这么麻烦呢?对此,美国科技网站The Verge的文章认为,“美国制造”毫无疑问带来的广告效应非常显著。美国制造业联盟(Alliance 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AAM)主席斯考特•保罗(Scott Paul)认为,“它所带来的积极效果远不止体现在科技产品上”。

波士顿咨询集团曾对5000名消费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80%的人愿意为“美国制造”产品掏更多的钱,这其中也包括电子产品,该调查还表明中国消费者也愿意为美国制造的产品多付费。对此,保罗认为:“这样的产品本身也是一种广告,并且美国制造的产品还会得到政治家的更多支持,他们也更愿意向企业投资”。

尽管有人质疑科技产品美国生产只是噱头,但不可否认,在美国开工厂能一定程度上减小美国多年的失业率数字。据媒体报道,如果一些商业领袖计划把生产线重新搬回美国,这在未来几年可以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

《华盛顿邮报》评论也认为,除了美中之间工资差距缩小外,美国工人生产率保持上升,页岩气新技术为美提供廉价能源。美国工厂因此竞争力大增,不仅同欧洲和日本相比有优势,也能同制造业巨人中国竞争。

许多分析家认为,中美工资差距缩小是最重要的因素。据《大西洋月刊》,其记者在网上搜索到与摩托罗拉合作的伟创力公司开出的招工广告。最低工资的是装配工,每小时工资9到9.5美元,相当于美国沃尔玛员工的工资。对于受过一些教育的技术员和或者测试技术人员来说,工资与中产阶级接近。

信贷保险公司优乐赫姆斯经济学家诺斯说,两国工人的工资差距从2006年的每小时17美元(约合人民币104元)下降到2015年的7美元(约合人民币46元)。

另一方面,波士顿咨询集团表示,美国工会势力减弱,会员人数长期下滑,是吸引公司“回家”的原因。据《华盛顿邮报》报道,2012年工厂加入工会的工人数量却比2010年减少4%。实际上,制造业所增加的职位都是非工会成员工人。工厂工作过去薪水明显高于私人企业的其它工作,对于没有上过大学的工人尤其是这样。但今天已经不是那样了,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非工会成员,他们的工资比工会成员同样职位的工人要低7%。

诺斯说,“如果我待在国内,就可以降低库存开支,减少运输开支。也接近市场,我可以保持高质量生产,也可以保护我的技术。”

美国相对便宜的页岩气也是吸引企业“回家”的另一个原因。位于德克萨斯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工厂将页岩气转化成乙烯,而乙烯是制造塑料和防冻剂的必要材料。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