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隐私数据咋成了应用软件的唐僧肉

[摘要]移动互联网最近愈加火热,手机应用之多亮瞎人眼。但一直以来,手机应用软件对客户隐私数据的贪婪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以软件开发运营的名义,还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说辞,都同样冠冕堂皇。

移动互联网最近愈加火热,手机应用之多亮瞎人眼。但一直以来,手机应用软件对客户隐私数据的贪婪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以软件开发运营的名义,还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说辞,都同样冠冕堂皇。5月17日是世界电信日,这是个特别的日子。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的通信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爆发出了越来越多新的安全问题。我们的隐私数据不知不觉就成为了众多应用软件的数据源,被侵犯隐私却浑然不知。

一方面,山寨软件、恶意软件横行,过分授权可能造成个人及亲友电话号码等隐私信息被倒卖,莫名被安装各种APP等问题,甚至发送短信权限造成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发送短信被吸费。多数人对手机的读取权限提示并不太在意,在安装的时候都没有认真的哪怕看过一次授权协议,就直接安装了,而这种过度授权很可能导致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等各种潜在风险倍增。

另一方面,担任所谓警察角色的各种安全软件,是不是也在疯狂读取用户的数据呢?答案很不幸,而且还更疯狂。因为涉嫌冒充MIUI官方提示内容诱导用户,360手机卫士等多个应用惨遭多家商店下架,不能不说是一种警示。多个媒体纷纷撰文提醒广大手机用户在安装软件要使用可靠的手机安全软件,谨防隐私泄露。关键是:谁才是安全的?如何有效界定哪些是必需授权,哪些是纯粹隐私?判断读取隐私过度是否有章可循?

随着危机意识的增强,近年来针对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的维权行动也在增多。接二连三爆发的网络“隐私门”,已经对用户及行业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根据《2013年第一季度手机安全报告》,在广告插件类APP中,读取设备识别信息、地理位置与本地手机号三项隐私的APP占了大头。打开录音器、读取通讯录、打开摄像头、读取短信、读取通话记录这五项隐私的比例也不容乐观。在这种关涉行业发展和竞争秩序的关键问题上,除了企业主体可以借助司法渠道之外,作为政府部门的第三方是不是也该有所作为?

手机应用市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不能因为加强监管而忽视了对创新的不断激励,有规矩好办事,有方法能成事,规则的制定从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各家安全软件都在宣称自己是靠谱的,告知手机用户哪些应用是安全的,哪些应用存在过度读取用户隐私权限需要处理。但由于收集地理位置、设备识别信息、手机用户群精准匹配,可投放相应广告和用户消费行为分析的诱惑,让企业和广告商同样容易急功近利,甚至成了某些广告商与APP开发者共同的核心利益。

对于用户和数据来说,未来就要区分哪些权限需要特别授权,把授权分为标准授权和特别授权。知名媒体评论员张旭东认为,需要对软件开发商进行硬性约束,给用户充分的警示,正如在香烟盒印上“吸烟有害健康,戒烟可减少对健康的危害”一样,明确而必需。让企业和广告商不敢越雷池一步,更让手机用户明明白白,这才是多方共赢的方向。手机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了,用户隐私安全却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