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与打印业务合并:惠特曼欲造两个惠普?

[摘要]日前,惠普CEO梅格•惠特曼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即将惠普的PC业务(隶属于PSG部门)及打印、影像业务(隶属于IPG部门)合二为一。那么合并两个业务对于惠普有何影响?未来的惠普将走向何方?

(中国软件网讯)日前,惠普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做了其上任后的一个最重大的决定,即将惠普的PC业务(隶属于PSG部门)及打印、影像业务(隶属于IPG部门)合二为一。

 

 

PC(PSG)与打印及成像(IPG)两大业务部门合并后,惠普将向何处去?是成为苹果,还是IBM,或二者兼具?

那么惠普为何要在此时合并两个部门,或者说是两个业务?合并两个业务对于惠普有何影响?未来的惠普将走向何方?

按照惠普官方的说法,两个业务的合并可以在产品、供应链及市场方面形成协同效应,降低成本,进而提升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实力。那么惠普真的可以形成协同效应吗?

不容置疑,惠普此番将两个业务合并与其这两块业务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处境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在传统的PC市场,虽然其还处在老大的位置,但已经处在内忧外患的重压之下。所谓内忧,是指其所在的PC市场,联想以中国及新兴市场为重点的策略令其上升的势头甚是迅猛,并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替代惠普成为PC领域新的霸主,而外患则是指在苹果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对于整个PC业务的冲击,直至在去年的第四季度,苹果iPad的出货量首次超越包括惠普在内的全球所有单个PC厂商的出货量而达到了一个新压力高峰。对此,惠普CEO也直言不讳,认为iPad确实冲击到了惠普的PC业务。

 

 

既是PC产业霸主,又面临下滑的内外忧患,如何充分发挥它的战略性作用,惠特曼需要大胆的想象才好

这种内忧外患同样发生在惠普的打印机业务上。即在打印机市场的内部,佳能等企业在某些区域市场的低价销售,直接影响到了惠普打印机业务的营收和利润率,在过去的2012财年第一财季中,惠普打印业务的营收下滑了7%。而在外部,由于iPad等平板电脑的增长,导致企业及个人对于打印需求的减弱,虽然说这种趋势目前远不如同行低价竞争带来的压力,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趋势势必会伤害到惠普打印业务,硬件不挣钱,主要靠耗材盈利的模式。

 

 

iPad不断增长及令打印数量减少的趋势,在未来势必会对同样处在打印行业领头的惠普的业务造成影响

同样是处在里两个行业老大的位置,遭受着同样内忧外患,所以两个部门的合并既具有无奈也还有忧患的意味。至于惠普及有些分析所言的合并的协同效应,笔者认为肯定会有,但具体能有多大?是不是可以真正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即互相解套的作用,尚待未来市场的检验。不过,笔者更关心的,对于惠普和惠特曼来说,仅仅整合两个业务部门难免缺乏想象,毕竟有关这两块业务合并的想法早在卡莉·菲奥里纳 Carleton (Carly) S. Fiorina的时代就有过,而在当前的形势下,这种合并更显得没有什么战略上的主动创意,也未必会对惠普造成什么本质上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两个业务的合并可能只是开始,也许惠特曼对于惠普的未来有更大的想象,惠普理当如此。

从合并后的业务营收看,在过去的2011年,PSG的全年营收为400亿美元,IPG的营收为260亿美元,二者合计在660亿美元,占了整个惠普当年营收的51%左右,而剩下的一半营收则来自服务器、存储、网络(ESSN)及软件和金融服务(HPFS)等。从业务组成和面向的市场看,PC和打印成像业务的属性更倾向于消费类,而其他部门的业务则主要是企业级的用户。

不知道业内在此看到了什么?笔者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惠普公司。一个是面向消费及企业市场的PC及打印,另外一个则完全是企业级。联想到这些年惠普不断变化的定位,有时候要苹果化,有时候又要转型做IBM,但一直未能给业内一个清晰的定位,至少连一个轮廓都没有。不过这次PC与打印成像合并后,服务器、存储、软件、服务这边的定位至少立刻清晰起来,与IBM、Oracle这些面向企业级用户的产品线相当类似,例如IBM、Oracle都具有服务器、存储、软件、服务,与之相比,惠普在硬件上(服务器、存储、网络上)和服务(之前并购的EDS)与IBM旗鼓相当,但超过了Oracle(服务器的营收和份额上),唯一的软肋就是在软件。

而对于合并后的PC与打印业务,随着惠普未来进入平板电脑、甚至不排除做智能手机的可能性,那么这个合并后部门的产品线将是PC、平板、智能手机等为主,主要的对手无疑是苹果。传统PC对苹果的Mac、Wn8平板对iPad、未来可能还会有智能手机与iPhone来竞争。至于说到打印成像,笔者认为,由于其利润率高于PC,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PC上的利润,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促进PC销售的作用。笔者这里的意思,合并后的PC与打印成像的产品线布局相对清晰起来,与苹果竞争的态势更加明显。

所以笔者认为,惠特曼的下一步,也应该最具想象力和大胆的一步是将合并后的PC与打印成像继续拆分出去,即将现在的惠普公司拆分成PC和打印业务(未来会还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独立成一个惠普,剩下的包括包括服务器、存储、服务、软件及网络等组成另一个惠普。前者将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与苹果竞争,也就是走苹果化的道路,后者则向IBM的模式转换。

也许在此有人会质疑,为何惠普不把利润低的PC业务(甚至是打印业务)卖掉,甩掉包袱,全力转型IBM呢?就像前面笔者所分析的,PC业务(加上打印成像业务)的收入占据了惠普营收的一半,如果砍掉的话,别说转型了,就连起码生存的根基都有可能动摇,这种业内期待的大刀阔斧式的革新不适用于目前的惠普,相反,利用目前的营收优势分拆出去,对于惠普来说不但让惠普的市场定位清晰,竞争对手明确,就是苹果。同时,分拆出去的另一半的市场定位和竞争对手也很明确,IBM和Oracle。

在此,也许还会有人质疑,一旦分拆,已经合并后的PC与打印业务和现在的服务器、存储、服务等业务的协同效应不是没有了吗?其实,笔者认为,由于以iPad和iPhone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对于企业级是市场的渗透,这种所谓的协同效应将被阻隔,至少目前已经降低。例如购买惠普服务器、存储及服务的企业级用户到了客户端的时候,未必会购买惠普的PC(未来可能是平板和智能手机终端),反过来,借助云计算,购买惠普PC的用户,未来也未必就一定要购买惠普的服务器、存储及服务。所以对于惠普来说,与其留恋这种日渐衰弱的协同效用而让自己和外界都陷入其定位的困惑和未来前行战略制订的矛盾,不如拆分。

另外就是一旦拆分,对于惠普的转型又多了一个选择,要么苹果化,要么IBM,成为哪一种,换言之,就是分拆后的两个惠普,哪个惠普成功了,都意味着惠普的未来。因为不论是苹果,还是IBM都代表了现在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只是性质不同而已。当然分拆后的惠普的挑战依然存在。就像前面笔者分析的,如果苹果化,至少在平板、智能手机及应用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要向IBM转型,软件是最大的软肋。但分拆后,至少在弥补这些软肋的战略制订及资源的配置上将会更加明确和集中,发展的方向和对手也更加清晰。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惠普PC与打印业务的合并,笔者看到惠普未来可能走两个完全不同的战略和市场的布局雏形已现,那么惠特曼有勇气和胆量誓死一搏,而将合并后的PC与打印部门拆分出去,同时再将剩下的服务器、存储、软件、服务等整个成另一个惠普,形成两个定位清晰,但面向不同市场、不同战略的两个惠普吗?尽管风险巨大,但这是目前符合惠普现状,最稳妥同时又是最激进的变革。也许惠特曼在做出合并PC与打印业务的同时,已经做好了更大胆的设想,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