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的十大技术趋势

[摘要]制造业信息化在中国企业内发展已有时日,近日,2012中国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来自e-works网总经理黄培详细的介绍了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十大趋势以及IT领域的新热点。

 

(中国软件网讯)制造业信息化在中国企业内发展已有时日,近日,2012中国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来自e-works网总经理黄培详细的介绍了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十大趋势以及IT领域的新热点。

IT领域新热点

1、认知计算;现时代信息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我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越多,我们就越缺乏耐心。所以有微博,有手机越来越的信息传播机制后,反而使信息传播的途径有所变化。

2,内存计算;原来要在硬盘上调到数据库现在把它调到内存来。

3,大数据库管理;这些数据的管理变得非常的棘手,我们的企业越来越的要考虑这种大数据管理的问题。

4、列式储存;对于大数据的储存,现在一些知名的厂商提出了这个概念。

5、企业的社交网络;

6、网购成瘾。

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十大趋势

从应用角度的十大趋势,也可以作为大家的参考。

1、数控技术在离散制造业的广泛应用。

2、流程制造业实现管控一体化。

3、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咨询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增长。

4、制造企业对企业绩效管理的需求升温。

5、集团企业利用信息化加大对分子公司管控力度、但数据全面大集中面临挑战。

6、劳动力密集行业非常关注如何监控和提升劳动力的绩效。

7、PLM应用从研发管理向工艺管理延伸。

8、业务流程管理实现跨应用系统的流程集成。

9、制造企业高度关注生产制造的闭环管理。

10、利用企业信息门户整合各类应用,实现基于角色的信息应用。实现经营角色的信息化应用。也就是每个人是什么样的角色,在计算机系统里驱动完成我们相应的工作。

面对制造业的信息化应用现状,应遵循如下建议:

1、使企业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成为信息化建设的董事会要落到实处。

2、定期进行信息化体检。

3、信息化建设的两个百分之一。

4、三年一规划一年一滚动,信息化规划重在执行。

5、不要人云亦云,根据实际需求部署云应用。

6、建立可扩展的信息化平台。

2010年中国制造业十大热点

1、高端装备制造业倍受关注

在中国制造面临整体转型长级的今天,中国正试图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突破口之一。中国想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一定要大力发展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2、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型企业发展趋势

一个有效的汇率机制,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进出品商品的合理定价,改善中国贸易条件、更可能带来贸易品与非贸易品比价的正常化转变,进而改变内部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的扭曲状态,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

3、制造企业劳资纠纷凸显

2010年,广受关注的富士康“数连跳”事件、本田汽车连环罢工事件等制造企业劳资纠纷,再次激化外资、台资制造企业在中国的矛盾,劳资纠纷问题凸显无余。

4、制造业转型长级成主流共识

2010年,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始深入人心。如果说2008年中国制造业还在探讨为什么要转型升级,那么2010年最大的变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主流共识,制造企业开始思考转型升级的途径,并尝试将其付诸到切实的行动中去。

5、物联网落地制造业

2010年,物联网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其应用涉足到更广的领域,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案例获得更多民众。在家电、工程机械等制造业领域也已经开始应用。

6、通胀深层次影响制造业发展

2010年,通胀深刻影响了制造业。自下半年以为企业成本压力持续加大,购进价格有较大攀升。价格的上涨推动了PMI的增长,表面上看制造业经济扩张增长良好,但制造业却在承受越来越大的生产力。

7、战略新兴产业投入将大幅增加

2010年底,享有“下一个4万亿”之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出炉,搅动起了相关制造产业的投资热潮。国务院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8、节能减排重拳出击

自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后,节能减排被提到各项工作之首。在“十二五”规划中,节能环保处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多项与节能减排有关的产业也位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

9、世博展示中国创造的力量

上海世博会让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技进步:穿梭于世博园区的新能源汽车;遍布园区、节能环保的LED技术照明;安全供水超过10多万吨的直饮水系统;全球首个TD-LTE演示网等等。

10、中国制造业面临深层次结构调整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一年。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面临着失调、失控等诸多的问题,制造业的深层次结构调整也迫在眉睫。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