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没落的根源在哪里?

[摘要]要不是柯达申请破产保护,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巨人的倒下竟然也能如此迅速。对此,你可以总结出N条理由,可以说它创新不够,也可以说它没有与时俱进,等等。但我想说,归根结底,是华尔街资本市场制度使然。

(中国软件网讯)要不是柯达申请破产保护,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巨人的倒下竟然也能如此迅速。对此,你可以总结出N条理由,可以说它创新不够,也可以说它没有与时俱进,等等。但我想说,归根结底,是华尔街资本市场制度使然。

柯达没落的根源

 

事实上,要说技术创新,柯达绝对可圈可点,它甚至在数字技术领域醒悟得比同行都早。1975年,它发明了世界上首款数码相机;1991年,它已经拥有1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它已拥有1万多项专利,完全可以傲视群雄。

然而,遗憾的是,柯达虽然最早预见到数码变革必将来临,但在行动上却并未表现出与其预测能力相匹配的胆略,并最终因此走向没落。

这是什么原因?

熟悉上市公司和华尔街资本市场运作的人都知道,CEO治理下的上市公司要是不能迎合华尔街资本市场的需要,不能达到华尔街投资人既定的指标,这个CEO是不会被看好的,而且很快就会下台。在这一机制下,几乎所有的CEO都会选择短期行为,这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必然结果。而任何公司若要获得持续的健康发展,都需要长远的规划,甚至不惜成本地去跟上或引领行业的变革方向——无论这家公司是刚开始创业还是已经发展成为巨无霸。

今天,已经有太多的上市公司尝到了短期行为带来的苦果。

思科在行业发展高峰时期市值一度达到5000亿美元,其CEO钱伯斯也曾被华尔街誉为经营之神。殊不知,在辉煌中,隐患已经悄悄埋下。当年,钱伯斯为了迎合华尔街投资人的需求,不断进行融资,不断收购公司,又不断炒作新的概念。而实际上,那些被收购的公司大部分都不能融入思科的文化,最后只能慢慢失去原有的创新活力。现在我们再看思科,每况愈下,早年的英姿再也没有踪影了。

惠普是硅谷车库创业的典范,可以说,没有它的带动就没有今天的硅谷。但在今天看来,惠普已经渐显老态。最近几任CEO,并没有谁能真正让这家老牌的IT公司焕发青春。卡莉虽然很想干一番事业,但终因得不到华尔街的认可而黯然谢幕;赫德上任时,为了保住业绩,拿起惯用的屠刀大砍各种费用,结果公司在研发和品牌上很快失去领先优势;李艾科更是不得要领,只要华尔街稍有微词,马上就要出售这个业务那个业务来保住利润点。

柯达虽然预测到数码时代的到来,但它也看到,与传统胶片相比,数码摄影本身无法带来太大利润,当年一位高管算过一笔帐,”如果胶片时代的利润为70美分,那么数码时代的利润最多可能仅为5美分“。面对如此巨大的利润差距,谁会甘心立刻转型呢?对高管们而言,在有限的任期内,将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做漂亮可能比充满风险的转型要有意思得多。

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在数码取代胶片时走向没落,率先推出智能手机的诺基亚在智能机取代功能机时也迷失了方向。二者的共同症结在于:缺少长远的规划和持续不断的投入。

投资人需要回报,CEO需要业绩。这都没有错,但关键问题是,你是要长期的回报还是要短期的利益?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唯资本马首是瞻,这一现状并不能与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相适应。显然,相关机制亟待改进,上市公司和华尔街资本的游戏规则也急需改变。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