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内存条”背后的玄机

[摘要] 如果有人用6247元去购买一条128M的内存条,你会不会觉得他是脑残?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所正是这样,他们还对记者称是通过正规渠道合法采购的。

(中国软件网讯)一条128M的内存条,人们都知道大概价格,即使是名牌产品,也不可能比普通产品贵上几倍、十几倍。一部普通的惠普打印机不过三五千元,岂有可能“酱油贵过鸡”,内存贵过整机的道理?脱离现实如此之远,什么理由都变得苍白无力。

如果你去买一条128M的惠普内存条,你愿意付300元还是600元?而如果有人居然贵20倍,用6247元去购买,你会不会觉得他是二百五?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所正是这样,他们还对记者称是通过正规渠道合法采购的。

至于说“程序合法”云云,程序如何,合的是什么“法”,不得而知,也用不着去深究。如果程序真的“合法”,最后导致既不合情更不合理的结果,这种“程序”与“法”也是有悖常理,值得怀疑的。

政府采购的目的何在?除了集中采购、阳光采购防止暗箱操作、利益输送、行贿受贿、损害公共利益外,还有一个经济目的,以较低的价格获得相同的产品及服务。事实上,政府采购以良好的付款能力及大批量,完全可以取得价优势。而事实似乎正好相反,政府采购中价格信号完全被扭曲,屡屡出现“价高者得”的反市场行为。

对此,被曝光的政府采购者理由多多,什么“品质好”、“包括后续服务”、“特殊要求”、“专供政府”,甚至于为了把“预算花完”也成为理由,不一而足。其实,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不了权力铺张,权力自私,甚至是假公济私的真相。政府采购吃“回扣”,已经不是什么“潜规则”,几乎成了人人皆知的“明规则”,没有利益输送,想在政府采购中中标难于登天。

政府采购反市场规律怪象,先决条件是政府有钱花不完,不久前媒体刚刚曝出,今年余下的两个月,政府将有3.4万元亿的财政预算要突击花完,不买贵的,不铺张浪费,钱怎么花得完呢?不久前,湖南省直机关买钢琴,面对公众“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质疑,就非常坦荡地说是为了花完预算,这样的预算,这样的花钱,政府采购焉能“嫌高爱低”?

表面上看,现在的预算制度鼓励挥霍财政资金,谁会花钱给谁的预算就多,谁不挥霍谁就会被预算卡脖子。广州地铁2号线实际建设开支比预算节约18个亿元,负责人卢光霖不仅没得到奖励,反而因为“钱没花完、绩效不好”而挨了批评。既然财政给了钱,执行单位就得想办法把钱花光,花光为王,方法不限,这也是一项规则。

但比预算制度“逼良为娼”更为根本的,是政府预算过份充裕,给了各级官员“钱多”的假像,并产生了挥霍的压力。中国的人均财政收入不到发达国家十分之一,我们是财政穷国。但在现实中,发达国家政府受到议会政治制衡,政府预算总嫌不足,有的政府要裁员,有的政府差点关门。而作为财政穷国的中国却是另一番景象,政府不仅要在年底突击花掉3.5万亿元,而且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预算充裕其实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是“国家财力不足”。一方面,各地大建豪华政府办公楼,“三公消费”惊人;另一方面,全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债严重,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GDP4%的承诺长期得不到落实,医改没钱,农村养老和医保缺钱。片面的预算充裕,导致财政资金流向失衡,使预算充裕与预算匮乏并存,没钱的民生项目所在多有,而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也在大干快上。

出现类似现象的根源,是政府既管花钱又管拔款,在政府自利冲动之下,预算分配趋于不均衡。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预算都是代议机关拍板,本质是利益相关方的政治博弈,政府只是预算执行者。而我们是决策、执行尽操于政府之手,自然就是政府想买什么就给什么多拔款,结果就是“三公消费”、政府采购项目预算充裕,而且是充裕过度,这可以归结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其次是,政府花钱不受实质性监督。人大监督,要么官官相护,要么投鼠忌器,要么存在技术困境,监督乏力。而公众监督,不得其门而入,更不可能前置,偶尔曝光政府采购的丑闻,也是“深喉”所为。按通行做法,政府采购应采用“公众监督+财政审批”的监督模式,财政部门应将采购预算在相关网站上公示,如果公众有异议,要重新调查论证,以有效规避“审批关”中出现滥用职权行为。零星的事后监督,是无法形成约束力的。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做到这一点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有关部门愿意。

花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要让纳税人看得见,这是现代公共财政的基本伦理,但愿管理者明白这一道理,不要再一意孤行,脱离群众了。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