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清库存遇尴尬抢购潮

[摘要]  (中国软件网讯)在宣布放弃平板电脑业务,并将此前定价499.99美元、599.99美元的TouchPad以99及149美元价格清理库存,引发了非苹果系...

(中国软件网讯)在宣布放弃平板电脑业务,并将此前定价499.99美元、599.99美元的TouchPad以99及149美元价格清理库存,引发了非苹果系平板电脑的首次抢购热潮。这一现象也表明,非苹果系要与苹果iPad竞争,除非价格大幅下降,此外别无他法。苹果真正的对手,恐怕还是亚马逊。

惠普选择退出平板电脑,对非苹果系平板阵营是个沉重的打击,非苹果平板电脑阵营士气低落,宏碁甚至认为平板电脑热潮将退烧。当然,苹果iPad除外。

惠普99美元甩卖库存

消费电子产品遭遇抢购潮,似乎成了苹果的“专利”(当然,这两年圣诞季亚马逊电子阅读器kindle也成为消费者抢购的对象),这让其他厂商艳羡不已。不过,近期惠普平板电脑TouchPad也享受到了“抢购潮”的礼遇,不过,这一礼遇让惠普尴尬不已。

两个月前,惠普TouchPad正式在美国上市,作为PC一哥,非苹果阵营对TouchPad上市寄予厚望,希望TouchPad能动摇iPAD的垄断地位。TouchPad16GB容量在美售价499.99美元,32GB版本售价599.99美元。然而,市场对TouchPad的反应并不理想,销售状况不佳。不到一个月,TouchPad就宣布降价100美元。但即使这样,也没有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前不久,惠普宣布考虑剥离PC业务,并放弃WebOS平台和平板电脑产品。8月19日,惠普将16GB版本的TouchPad价格降到99美元一台,32GB版本的降到149美元一台,其目的,就是快速清货。

如此跳楼价,终于引发了消费者疯狂的抢购热潮,各市场的TouchPad库存品几乎都以秒杀速度售罄,一些零售商的网站由于高需求量导致崩溃。仅仅在北美Bestbuy(百思买),其高达25万~27万台库存新品,几乎不到1周就全清完。惠普也随时在Twitter网站上更新该产品的到货信息。

惠普清理库存引发抢购潮,也印证了一个现实:如果在价格上没有巨大的落差,非苹果系平板电脑根本就无法与iPad展开正面竞争。

非苹果系阵营观点出分歧

唇亡齿寒。惠普在进入平板电脑市场不到50天就宣布退出这个市场,并在市场上以不到成本价一半的价格清理库存,对非苹果系平板电脑阵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iPad的问世及热销,使得平板电脑成为众多厂商眼中的蓝海,PC、智能手机及其他消费电子厂商纷纷削尖脑袋扎进这个市场,深圳的山寨厂商更是在平板上押上了重注。然而,与其说是平板电脑的热销,不如说是iPad的热销。iPad占据了全球平板电脑超过80%的市场份额,其他厂商只能在不到20%的空间里争食。惠普的退出,表明这个市场很难立足。

惠普的退出,表明其对平板电脑的悲观预期。在惠普负面情绪影响下,宏碁也对平板电脑越来越悲观。今年初,宏碁董事长王振堂还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拿下平板电脑市场15-20%的份额。但是,到了6月份,宏碁将今年全年平板电脑出货目标下调近60%,全年平板电脑出货量目标为250万至300万台,远低于年初制定的500万至700万台的目标。到了上周,王振堂发表评论称,平板机已经开始降温,平板电脑将迅速进入饱和市况且难现换机潮。业界判断,宏碁平板电脑2011年实际销售量恐怕很难达到100万台。相对于平板,宏碁现在更看好英特尔主推的Ultrabook笔记本。王振堂透露,9月份,宏碁计划发表首款旗下Ultrabook笔记本,起价799美元(约合人民币5100元)。

不仅仅是惠普、宏碁这样的一线大厂,就是山寨厂商,也开始转向。记者从深圳华强北了解到,不少此前雄心勃勃的山寨厂商,也已经退出了平板市场。“消费者以用iPad为时髦的象征,即使价格便宜2000元,山寨的平板根本就拿不出手。”一位山寨平板经销商告诉记者。

不过,华硕对平板电脑依然信心十足。华硕电脑CEO沈振来表示,5、6月份华硕变形金刚平板电脑出货量已达40万台,第3季至少将达80万台,第4季在PC厂商主推Ultrabook的打压下,也将有80万台销量的水平。也就是说,今年全年,华硕的平板电脑出货量预计将达200万台水平。尽管这一数量还不到iPad的十分之一(分析师预计今年iPad销量达3560万部),但也是平板电脑阵营中表现最好的业者。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