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门槛变高 平台商话语权渐涨

[摘要]2011年8月23日-25日,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同时也被定义为互联网发展的十年大会,因此,关于下一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成为本次大会的讨论热点。

       (首届企业级移动应用评选活动系列报道)2011年8月23日-25日,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同时也被定义为互联网发展的十年大会,因此,关于下一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成为本次大会的讨论热点。

抓住客户痛点的创意最具价值

 

回顾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年,不论是已经获得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家还是其他业界专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于新生的互联网创业者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十年前互联网一批领军人物腾讯、网易CEO,当时他们30岁,今天十年之后他们是40岁左右,别再经过十年,再聚会的时候说互联网还是这帮老家伙”,奇虎360董事长周鸿说。

面对下一步的互联网产业发展,业界专家不约而同地认为,下一个战场将是移动互联网,正如中国联通副总经理姜正新在演讲中提到的,“我们已经不能再简单地将移动互联网看成一样工具,它已经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平台,移动互联网的新特征已经让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的产业周期”。

但是对于那些正在成长的新生互联网企业而言,则有些忧心忡忡,一些中小企业主们表示,相比十年前的互联网,现在的互联网行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类似的一款产品和应用,资本底蕴更足的公司就可以更快地积累客户,发展也更迅速,这对于创业初期资本单薄的中小企业而言,肯定是很不利的。

这是不是就表明,从此以后移动互联网就成为了有钱人的游戏?对此,有投资者表示:“创意更重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个能抓住客户痛点的创意是最具价值的,首先应该从小处着手先做好应用开发,然后注意向平台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平台才可以迅速融资,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应用程序如何才能盈利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基于移动终端的各种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统计,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9400万台,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75%,仅中国联通去年就为各类客户提供了4200项行业应用。

创新工厂CEO李开复也表示,现在移动互联网虽然热度很高,但是业界还是低估了移动互联网最终会带来的影响,整体大环境会在未来两三年之内非常快速地发力,当手机降价之后,最大的爆发式成长应用,应该是在娱乐、游戏、视频、社交这些领域。

但对于众多从事手机终端应用开发的企业而言,如何盈利则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当众人都在关注,谁会是中国下一个“愤怒的小鸟”时,有业界人士指出,“愤怒的小鸟”的成功在于这是一种基于全新用户体验的游戏,基于手机终端的应用必须颠覆传统的PC终端特性,具有明显的移动终端特性和分享性,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同时有专家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应用程序的前景越来越看好,不能仅仅把眼界局限于国内,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因为任何国家开发的应用程序,不管基于Android系统还是ios系统,都可以很容易通过应用商店下载。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如果国内没有好的盈利模式,完全可以曲线救国,直接在境外合作。

腾讯、新浪不会做手机

在一场由众多中小企业参与的圆桌会议中,当谈到“面对移动互联网市场,谁将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时,众多的业界人士表示,用户无疑是产业链的主导,谁面对客户端,谁掌握的用户数更大,谁就更能把握主动权,因此平台商将在下一轮竞争中具有更强的主动性。从国际上看Google凭借Android操作系统和苹果公司一起牢牢占据了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在国内,目前虽然还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大平台商,但是腾讯、新浪等企业的客户数已经超过了电信运营商,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中,运营商一家独大的情况将逐渐改变,而那些网络平台商的话语权将越来越重。

在另一场尖峰对话中,当主持人就是否会自己开发制造手机终端问题采访马化腾和曹国伟时,虽然他们对于微博市场和客户句句机锋,却均不约而同地表示,腾讯和新浪将专注于平台的发展,目前不会推出手机终端,但是会与终端产商紧密合作,开放与合作成为他们对待第三方企业的共同态度。比如,占腾讯总收入50%的网游业务,其中60%~70%的网游产品都是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运营的,腾讯只是提供一个平台。曹国伟也表示,新浪微博是为诸多第三方和合作伙伴建立的一个平台,希望能把基础服务做好,让更多第三方能够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去开发自己的业务和产品。

应对互联网平台商的壮大,电信运营商也加紧了平台化进程,表现了积极的合作态度,中国移动总裁助理李慧镝在发言中谈到,中国移动牵头推出的移动应用商场是面对消费者、开发者和产业链三位一体的综合平台,今年还通过了Mobile Market的合作计划,开辟了9家品牌商店,联合韩国KT等运营商举办大赛。2011年上半年,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应用下载量已达2.6亿次。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