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一个真正的开启时刻

[摘要]如果要为移动互联网产业真正的起点定一个时间,我愿将它定格在2011年8月15日,谷歌宣布收购摩托罗拉的日子。

(中国软件网讯)如果要为移动互联网产业真正的起点定一个时间,我愿将它定格在2011年8月15日,谷歌宣布收购摩托罗拉的日子。这一天对于很多业内公司的影响可能是股价、业务,还有合作伙伴战略、专利纠纷等一箩筐细节,但是之于行业,它无疑真正拉开了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序幕。

这不是一个新词语,移动互联网,意味着以移动终端为中心拓展所有的网络应用。它们都并非从天而降,移动终端一度被人们称为手机,这些应用有的从原有的互联网移植而来,有很多其实已经是互联网上找不到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产业对于三个行业意味着洪水猛兽般的冲击。这三个行业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黎明前单独行走,它们分别是通信业、PC业(包括软件和硬件)和互联网产业。走到新的产业面前,它们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和不可思议的逻辑来重塑这个世界。GM收购就是最好的诠释。

2001年,我第一次在一台台式机上用了一次Google搜索,那种神奇而美妙的感觉是,世界一下子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同样的感觉是2011年以后,我和身边的人,习惯于在碎片时间用智能手机不停刷微博,当不停地有人@你的时候,你需要通过刷新来跟他人进行实时交流,这时候的世界就在这一块3.5英寸的屏幕上,显得五彩缤纷。

十年前后用户使用习惯的变迁,看到产业变迁的潮流。

2011年8月15日这一天,一个从互联网搜索领域迅速扩张的13岁公司收购了一个在通信领域奋斗了83年的公司,似乎不费吹灰之力。

GM收购让我们看到了商业世界更替的残酷性。即使在原有领域中做得再大,如果没有创新血液,自身没有新收入和新模式,一旦别人拥有了,你就会死得很惨。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如果你不创新,别人一定会创新。

很多公司看到了移动互联网产业,我听到太多公司(它们当然都处于文中上述的三个领域内)喜欢说的话是,要把原有领域的优势移植到新的产业中去。这当然是美好的愿望,但商业世界不管你先来后到。

谁会在移动互联网世界里干得不错?这问题问得太大了。

首先仍然是运营商和通讯设备商的巨大市场。移动互联网世界催生出的巨大需求让全世界的网络都在不断更新中,更宽的带宽、更快的速率、更小的基站都需要建设。这中间,谁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建设的技术方向、拥有技术优势和网路运营经验,就可以胜出。通信设备商已经在2G到3G的更迭中重新排了座次,而设备商在终端和服务上的努力则已经跨越原有业务范畴,但这种跨越尚未有巨头产生,也尚未有更新的模式。 

再看PC业的日薄西山。先不说PC电脑之父、IBM首席工程师马克・迪恩预言的“PC电脑将会步真空管和打字机的后尘,逐渐走向消亡”是否会成真,目前的现状是,传统PC巨头惠普、戴尔、联想无不在移动互联网转型方面做着痛苦的尝试。它们没有能够提供创新产品,它们的跟随战略都显得不那么利索。无论在垂直收购还是在智能终端的节奏上,它们只是战胜了自己,尚未说服市场为它们埋单。

移动终端业成为了横跨通信业和PC业的制造行业,到目前为止,只出现了上下五年难以超越的王者,无疑这就是苹果,领军者难以撼动,但前几名的座次仍然在激烈争夺中。这一行业最近数年的发展都会像坐电梯一样上上下下难以捉摸。

谷歌的出现是行业中的异类。当其他互联网公司还只是将PC应用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中时,谷歌在从科技神童鲁宾(Andy Rubin)手中买下只有22个月的初创企业安卓,以约5000万美元(此价格谷歌并未披露,为业内估计)的代价开启了另外一片天空。

谁能预料到其源代码开放的手机操作系统能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开放源代码的PC操作系统一直都存在,但是PC操作系统仍然是微软一手遮天。所以当成功要来的时候,不一定有道理可言。

这时候中国互联网公司都在做什么?

百度一如既往、绞尽脑汁地扩大市场规模和营业收入,他们似乎总觉得自己的财报不够漂亮,即使在垄断了中国搜索市场之后,百度的凤巢系统再次让全国人民失望了。移动互联网表现?那只是一份60分的成绩单。让用户可以在应用程序商店里找到它的客户端,不就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吗?

腾讯一如既往、绞尽脑汁地成为每一个分类市场的霸主,它无所不能无孔不入。经历了“狗日的腾讯”报道和3Q大战事件后,腾讯开始反思和开放,四处撒钱,2011年腾讯四处撒钱收购的行为才有点互联网老大的风范,谷歌2010年的收购次数是48起,2011年将超过50起。

与这些巨头相比,我更喜欢那些小而创新的公司。创造《愤怒的小鸟》的ROVIO公司,今年3月其融资时市值仅为2亿多美元,而目前其市场估值已经超过12亿美元。更不用提标杆性的Facebook和Twitter。这些社交网络应用的创富历程无疑预示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光明前景。

当当、优酷、360们,今年这一轮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能否奠定未来数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格局,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未来的焦点必定是移动互联网。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