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是否误入了歧途?

[摘要]Google今天发布了Google+,由此引发一个有趣的问题:Google作为一个巨大的、跨国的、资金充裕的、已成功开发众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类科技公司,是否能开发一个成功的社交网络呢?

Google今天发布了Google+,由此引发一个有趣的问题:Google作为一个巨大的、跨国的、资金充裕的、已成功开发众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类科技公司,是否能开发一个成功的社交网络呢?

在过去几年里,Google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转变,董事长Eric Schmidt的辞职,合伙创办人Larry Page的介入,公司内部的改组和员工奖金挂钩制的建立,这些给Google带来了成功的社会经验。

Google+看起来还算不错,里面的社交功能“交际圈(circles)”、“群集(huddles)”、“巢穴(hangouts)”和“火花(sparks)”将从理论上为建立一个更为细致的新社交网络奠定基础。

关于Google+的发布,我们是否应该退一步想想,Google是否花费了精力却走错了方向?Google是否应该找到一个更符合Google风格的发展方向呢?

众所周知,Google的成名作是其开创性的PageRank技术,它使得我们可以更高效地搜索需要的网页。依靠这项技术,Google将全球网上资讯系统化,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让人们养成了通过输入关键字进行在线搜索的行为模式。虽然这种搜索方式在今天极其普遍,但它并不是人类这个物种与新资讯连线的天然方式。

在Internet出现以前,最常见的搜索是通过脱机目录来引导的,而且是以历史悠久的传统方式进行提问,比如“我要去夏威夷旅行,你们有没有推荐的酒店?”“酒店的新餐厅里什么菜比较有特色?”“在哪里可以找到比较划算的酒店?”现在Google已经成功地让人们舍弃这种询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在搜索栏输入“夏威夷,酒店”或者“夏威夷,餐厅,特色菜”。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某些人提问的方式,但这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搜索方式,我们习惯于带着好奇来提问。尽管Google的关键字搜索越来越高效,但它所提供内容的质量却在下降,这点多少令人感到有些悲哀,也有人为Google辩解这种情况是因为大量文字工厂的出现。在这种搜索刺激下,网上许多内容都将关键字优化,以至于现在越来越难在网上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资料。

由此有人再次推崇提问式的搜索,比如Ask和雅虎知识堂都曾尝试过,但这并没有使搜索道路变得明朗。最近像Aardvark(被Google收购)、Fluther(被Twitter收购)、Formspring、Quora和AnyAsq等公司都在1.0版本之后,陆续采用一些略微不同的方针和发展方式。

在Formspring和AnyAsq,用户可以邀请访问者直接提问并回答这些问题,而且其他人可以搜索到这些问答。

在Quora,用户可以按照话题来发布问题,如果发布的问题已经有人问过且有人解答,则会自动在这些网站搜索答案。

毫无疑问,Google和Twitter正出于对这种提问式搜索的考虑,才分别收购了Aardvark和Fluther。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证明,Google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处理人们提出的问题,而不在于处理人际交往。

除此以外,Google使得所有人习惯了一种非天生的提问方式,而雨后春笋般的新公司正以一股强大的力量企图让人们回归到原有的提问方式。

来自Facebook的威胁,使得Google将其发展策略兵分两路:

(1) 进攻手机搜索市场,主要是针对Android手机;

(2)进军社交网络,这相当于在烤制“转基因”产品。

对于第一点,Google对Android的收购被视为其最主要的行动,虽然该平台还有待完善。对于第二点,尽管现在的社交网络还算不上完美,但那个战场上早已胜负分明了。

Google之所以进军社交网络,是担心随着越多人在Facebook上花费大量时间,人们减少使用关键字搜索,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在线好友的介绍来完成搜索。比如,人们会根据好友去过的地方来选择下个假期的度假地点,并询问好友一些旅行的相关问题。虽然这种搜索方式的比重逐渐增加,但它并不会成为搜索方式的主流,它只是其中一种搜索途径,而且不同的社交网络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不同层面。当用户想要搜索时,Google依旧是绝大部分人的首选。实际上Google应该利用目前的优势来管理人们在线发放的所以社交信息,而不是组织人们来制造那些信息。

我们更希望看到Google集中精力帮助我们在所有用户生成的信息中搜索到我们想要的内容,而不是花精力去建立另一个社交网络。这样才能让Google把注意力放在它所擅长的领域,帮助我们寻找在线信息。如果Google能在瞬间找到那些我们的好友和朋友的朋友所创建的信息,那样才能真正使Google变得强大。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