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已经初现曙光 软件业也要"硬"功夫

[摘要]  此次公布的《电子振兴规划》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最令人鼓舞振奋的地方,不是政府将退给企业多少税,而是鼓励企业打破“行业软肋”,抓住核心要害,提高发展空间。

此次公布的《电子振兴规划》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最令人鼓舞振奋的地方,不是政府将退给企业多少税,而是鼓励企业打破“行业软肋”,抓住核心要害,提高发展空间。

不论是从全行业数据,还是从上市公司数据,都可以看出,硬件、软件行业的盈利前景有所分化。今年1-2月,电子制造业生产与出口继续大幅下滑,但软件业却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8%;已公布2008年报的16家计算机软件类上市公司2008年营业收入合计比上年同期增长23.7%,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22%(东软集团2007年数据以合并后计算),而已公布2008年报的15家计算机设备上市公司2008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则分别下降6.6%和15.8%。

这一系列数据说明,在经济增长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信息产业也全面进入结构性调整时期,加速了从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的转变,以提供软件和服务为主导理念的新型软件产业正悄然崛起。

但是,尽管数据增长乐观,依然难掩软件行业规模过于分散、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等发展软肋。提升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中国知名软件品牌,是顺应经济危机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2007年,中国软件产业跻身全球第四,产业规模达58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但是,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不论是企业规模,还是知名度,中国软件企业远远落后于海外巨头。2008年,我国纯软件企业收入最大的是东软集团,总营收为37亿元人民币;而微软的收入则超过600亿美元。即使在2005年,SAP、Oracle年收入也都超过100亿美元,比中国企业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由此可见,排名第四的中国软件业依靠的仍然是“中小企业集团军”,靠的是低价位竞争,企业难以获得利润,也难以在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进一步做大。

中国软件业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从产业格局看,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基础软件和大部分通用套装软件、高端软件产品被美国所垄断,绝大部分产品标准的控制权也掌握在美国手中。这种格局下,中国软件业一度认为,应该以超强的模仿能力迅速扩大行业规模,然后再走自主研发之路。不过,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行不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许多企业不得不靠降价支撑生存空间,甚至不得不依靠政府退税和补贴维持利润。正因为如此,“核高基”才鼓励企业研发核心技术中的自主品牌,直接占领信息技术产业的“高地”。

如果说在危机之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是“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的重要抓手,那么软件业绝对不能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相反,依靠行业已经初现的曙光,软件业应该成为“硬件”,挺起中国经济的脊梁。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