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言:银行业将进入“指纹时代”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金融展于日前落下帷幕。本次金融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包括上海方立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众多指纹识别技术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盛装参与,参展规模与金融IT设备、金融服务厂商“三分天下”。这一高新技术吸引了与政府领导、金融专家的热情和认可。据了解,采用指纹识别技术,对于银行内部,可以通过指纹识别来代替“密码+授权卡”,可以有效解决“飞卡”、“越权”等问题;对于银行客户,指纹银行提高了账户安全性,使用方便,提高了在银行的办事效率,不用排队苦等。以至有专家预言,银行业将有可能快速步入“指纹时代”。

金融风险触目惊心 指纹应用势在必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在金融业务全球化的今天,金融机构面临的操作风险也越来越多,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由于信用风险导致的一个问题。国际银行业和监管当局已开始日益重视操作风险,依托各种创新技术加大防范和控制的力度。国内各金融机构高层也先后做出了有关规定,明确要求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目前行业存在的风险隐患,将“人防”和“技防”相结合,严防内部金融风险的发生。此次金融展上,上海方立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立科技”)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背景,展示了银行柜员指纹认证,是解决银行内部作案,解决银行操作风险问题。

当前,在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中,柜员验证比较常见的有“柜员号+密码”的验证方法和“柜员权限卡+密码”的验证方法,这些柜员身份验证方式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密码易泄密,易破译;信任代替制度,“飞卡”和“越权”普遍;高级别管理人员密码失窃后,操作授权“一手清”,可以轻松提走大额现金;柜员权限卡和密码一旦被盗用、仿制或泄露,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明、无法确定作案者身份。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盗用他人密码,伪装身份访问超过自身权限的系统,非法窃取和挪用储户资金的案件时有发生。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的安全控制,减少内部人员金融犯罪的发生,是每个银行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指纹被公认为是每个人独有的生物特征,用指纹识别技术来实现“强制身份认证”,即实现操作人员和授权人员身份的严格对应,是目前为止最为先进而且可行的柜员身份认证方式。

事实上,近年来,银行柜员指纹认证作为对传统的“密码”和“授权卡”的替代方式,已经在国内银行业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据了解,方立科技作为国内金融行业领先的指纹识别产品及方案的提供商,在国内有超过20家省级银行在运行该公司的柜员指纹登录系统。

此外,在柜员使用指纹代替传统的“密码+授权卡”的基础上,国内银行业也开始探索在其它应用中使用指纹进行身份认证,比如在信贷授权、办公OA系统登录以及电子交接系统中的身份认证问题等。特别是今年以来,柜员指纹登录系统的应用从国有银行快速向全国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推广,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银行业指纹应用的高潮。国内银行业指纹身份识别认证正在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全面发展。

只需按一下手指 安全交易即可搞定

本次展会的另一个特点是指纹交易的萌芽。指纹交易指的是以指纹作为储户帐号认定的方式,相对传统的密码支付方式而言。在我们已经适应了“银行卡+密码”的交易环境时,指纹交易为我们开启了崭新的体验。在展会上多家公司推出了针对银行储户的指纹交易系统。整个系统包括用于柜员存取款的指纹密码键盘,用于零售终端代理传统POS机的指纹POS机,以及加入指纹识别的ATM存取款机。

在本次金融展上,拥有核心技术的指纹识别技术提供商或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方立科技总经理杨攀攀表示,方立科技作为银行业指纹应用系统的推动者,在最前端的指纹识别算法领域有着极大的优势。方立科技的指纹识别算法具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针对东方人,特别是东方女性纹路细等特点,方立科技对其算法进行了特别处理,具有非常高的识别率,因而在国内银行业获得了广泛应用。

据了解,指纹支付相对于传统密码支付具有较大的优势。首先,指纹的唯一性特点能够保证账户更加安全。先进到处存在的银行帐号诈骗案件都是在带去客户的密码从而将客户资产盗走。而使用指纹作为账户身份认证方式之后就不存在原来的风险,从而使得银行客户资产更加安全。其次,能够解决现在银行卡多、密码难记的困扰。同时,指纹支付也能解决部分老人容易遗忘密码的问题。

现在国内有部门银行已经在小规模的试点。但是大规模推广尚需解决一系列问题。首先,指纹交易的技术标准缺乏,从而导致了各厂家设备不能通用。其次,现有ATM分布广泛,而指纹交易需要更新现有ATM设备,投入巨大。但是作为一种发展方向,多位银行人士都表示了对指纹交易前景的看好。方立科技总经理杨攀攀表示,方立公司目前准备联合国内其他指纹识别设备厂家,共同制定指纹交易的技术标准,从而尽快推动指纹交易基础架构的建立。

综合来看,本次金融展清晰的向我们表明,国内银行业正在逐渐迈入“指纹银行”。指纹识别技术在银行内部各业务流程获得广泛引用后,必将在银行客户中获得广泛应用,从而引领国内金融安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