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厂商的“双簧”与PC产业的嬗变

[摘要]1991年,为了让自己的产品(Intel386)与竞争对手的产品(AMD386)区分开来,英特尔公司启动了“Intel Inside”计划。正是消费品的特性刺激了PC产业的超速发展,而遗憾的是,产品市场特性的转变,并没有带来衡量标准的同步转换。

PC产业的原罪从“Intel Inside”开始。

1991年,为了让自己的产品(Intel386)与竞争对手的产品(AMD386)区分开来,英特尔公司启动了“Intel Inside”计划。

这一计划越过PC制造商,将前端芯片供应商品牌推到终端消费者面前,在当时看来,颇具争议。而这无疑是世界营销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据统计,英特尔公司通过不到100亿美元的广告费用,培育了价值360亿美元的世界第五大品牌。这是从公司角度而言。

从产业角度来看,英特尔此举,却有意无意地将PC产业拉向了一条封闭和狭窄的发展道路。现在看来,前途甚至充满凶险。

从“Intel inside”到英特尔、AMD“双簧”

“Intel inside”计划的直接后果之一,通过英特尔品牌对最终用户的影响,使CPU(中央处理器)成为消费者选购产品时的最重要,抑或唯一指标――而非计算机的品牌。这样一来,对速度的崇拜和迷信如教义般贯通了激情四溢的PC产业,而这种单纯的信仰恰好不断刺激着芯片供应商推陈出新、赚取新利润。

“x86”之后,英特尔迅速推出了“奔腾”系列(也称“586”);而后,“迅驰”火热出炉;接下来,就是今年炒得甚嚣尘上的“酷睿”平台――据悉,今年“酷睿2”的广告费用就有25亿美元的预算。

与此同时,AMD同时高调加入战团,“皓龙”、“速龙”、“闪龙”处理器概念一个紧接一个,密集抛出。

这样还不够。两大芯片巨头甚至一改低调技术厂商的形象,破天荒地走起了“娱乐路线”――AMD一会儿签约“徐博客”,一会儿又掺和“快乐大本营”,和英特尔的“双核”“二人转”更是搅得整个市场“我为双核狂”。

于此,一方面应该反思的是,被厂商狂炒的这些高技术概念是否真的“市场适用”,或者仅仅是商家设计的产业圈套;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的是,这场速度升级和“真假双核”争论造成的客观结果仍然是,消费者对速度的痴迷被不断挑起,英特尔和AMD的新产品市场顺利启动。

速度崇拜造成的PC产业危机

对整个PC产业的影响呢?

纵向来看,“双寡头竞争”裹挟的用户消费倾向,迫使厂商不断提高采购成本,采纳芯片供应商的新一代芯片,同时通过降价让利,“被动”清理配置旧一代芯片产品的库存。

横向来看,由于对硬件性能的崇拜,PC演绎成了“CPU+功能部件配置”的简单箱子,产品自然陷入同质化泥潭。接下来,厂商之间的市场竞争,必然表现为单一的、恶性的价格战,而这种价格战又必然最终伤害到了整个产业链的畸形发展。

由于部件统一,PC厂商要做到价格最低,唯一的出路就是压缩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按照这一原则,戴尔模式可能是可知的极致反映。而不能避免的情况则是:在经营和竞争压力下,某些PC厂商的“非正常成本压缩”,会导致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到消费者利益;由于产业链整体溢出利润有限,下游渠道、推广等环节可能主动或被动退出市场,从而导致产业链的崩溃;甚至,也会有部分竞争力不足的PC厂商被清理出局。

对于可能导致的产业调整,应该说不足为奇,这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尽管整体溢出价值走低,芯片供应商的利益却始终“主动地”、“自主地”得到保障――它们诱发了产业变更,却能抽身事外。

更主要的,这难道就是PC产业发展的最终归宿?――芯片供应商对速度的单一信仰,正牵引着PC产业一步步走入死胡同!

PC产业面向应用

产业起步阶段,技术对市场和消费行为的引导或许成立,而现在,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

PC最开始只是用于科研的高速计算工具,而后通过极少数的高科技巨头,逐渐渗透到商业领域,最后进入消费市场,完成了从高科技产品向消费品的过渡。

正是消费品的特性刺激了PC产业的超速发展,而遗憾的是,产品市场特性的转变,并没有带来衡量标准的同步转换。

PC作为消费品进入细分市场后,评价标准应该是崇尚个性化、注重增值应用,而不是一刀切的CPU速度和配置。

目前,随着“黑霉”手机(可提供强大的电子邮箱业务)、智能手机(可直接浏览互联网)、影音手机等的侵蚀,已经对迟钝的PC市场构成了威胁,且随着3G的到来,这种威胁可能越来越大。PC的不可替代性将不断受到质疑。

接下来,3C融合的产业大背景下,PC的含义仅仅在于:与手机、电视机一样,综合信息接收终端之一。

替代,或者被替代?这是PC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无法注明来源的情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来信: liujun@soft6.com 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